Image

他与孔子齐名,学生比孔子多,孔子掌权后立马将他诛杀,暴尸三日

Image 2021-03-03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作为华夏正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至今依旧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孔子也因为自身的学问以及成就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以至于成为了公认的“圣人”,如今更是成为了“世界十大文人之首”,孔子学院如今已经开满了世界各地。

但孔子终究还是人,不是真正的“圣”,只要是人总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少正卯之死就是孔子犯下的一个大错。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了鲁国的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同时他还暂摄相事,就是能行使宰相的权利。结果他刚掌权才7天(也有说半个月),就下令诛杀少正卯,并将其尸体放在烈阳下暴晒3日,引得鲁国上下一片哗然。

少正卯是谁?其实他叫卯,少正是官职,指的是当时刘卿之首的副官,也算是权势较大的一个官职。在鲁国少正卯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被称为“闻人”,这个时候孔子尚未获得圣人之名,少正卯不仅仅与孔子齐名,甚至隐隐压了孔子一头。孔子与少正卯一同开设私学招收学生时,孔子的学生总是能被少正卯的讲学所吸引。

《论衡·讲瑞》有云:“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看到没,孔子的学生被少正卯吸引到三次满门,又三次门雀可罗,学生们都觉得少正卯说得更有道理,跑去当少正卯的学生,只有颜渊留了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横行,最重要的就是发扬学说,广收门徒,少正卯次次跟孔子抢学生,这让孔子怎么忍?因此孔子一得权,立刻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

什么叫“君子之诛”?说白了有不得已的理由。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开始崩坏,但还没到战国时那么夸张,依旧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孔子要杀少正卯必须得有原因,孔子给出的原因就是少正卯乃是“小人之桀雄”,并列举了他五大罪状。

五大罪状分别问“心达而险”, “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翻译过来就是这个人通晓古今却心性险恶,违背周礼坚决搞改革,善于言辩强词夺理,牢牢记住社会的黑暗面,到处传达一些非正统的思想。

在《荀子》中对孔子杀少正卯的评价大概就是,孔子并非故意要杀少正卯,而是不得不杀:“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诗》曰: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虽然不少儒家学派的思想认为孔子杀少正卯是应当的,但后世一些评价却认为这算是孔子难得的污点,那么孔子杀少正卯,到底是出于他抢夺了自己弟子的私心,还是真的不得已而为之呢?其实有私心,但并非因为少正卯抢夺了自己的弟子,而是由于思想流派不同。

我们看孔子列举的少正卯的罪状就可以看出,孔子觉得少正卯违背了周礼正统,而儒家思想是最讲究礼法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孔子是真的觉得少正卯有错;但少正卯是否真的有错呢?其实也没有,因为他遵循的是法家的思想,讲究规矩律法,当然跟遵循周礼不是一个流派,所以说白了,是流派之争使得他们思想出现分歧,互相视对方为异端。

再加上这个时候的时代背景可是春秋时期,礼乐开始崩坏,诸侯王开始争霸,孔子所遵从的儒家思想并不被野心勃勃的诸侯王们接受,反而是法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传播非常广,为了遏制法家思想的传播,尊儒家正统,孔子肯定会要肃清这些在他看来“扰乱人心”的法家学派的人,所以才有了诛杀少正卯之事。

当然,以我们如今来看,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处,一个国家的治理不能单听某一种声音;而孔子作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之高,也非一两点过错就能抹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