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化)“琉”光溢彩

2021-03-05

塑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过后,山西太原81岁老人葛原生手中的琉璃工艺品渐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葛原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琉璃烧制已有40余年。

琉璃广泛用于民宅、宫殿、寺庙等建筑,其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造型和制作所需的技艺,使琉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原苏氏琉璃是山西琉璃的主要代表,苏氏琉璃始于明朝中期,鼎盛于清代,当时在北京、南京、太原等地的建筑物上随处可见。1979年,葛原生拜苏氏琉璃第六代传人苏杰为师,成为苏氏琉璃的传人。

太原苏氏琉璃最著名的釉彩是孔雀蓝,这种釉彩属于熔块釉,需将多种原料高温烧制成液体,成色后经过冷却,粉碎成釉浆,涂上陶胎,经二次烧成方能显现出孔雀蓝的精美。这种釉彩曾一度失传,为把琉璃烧制技艺发扬光大,葛原生潜心研究孔雀蓝的配制技术,用近三十年的时间,经过近千次试验,使苏氏琉璃孔雀蓝重放异彩。

“琉璃不但没有因为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越来越显现出传统工艺的光芒”,葛原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并深入了解琉璃。

这是3月3日在葛原生工作室拍摄的孔雀蓝琉璃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葛原生在工作室配制孔雀蓝的釉料(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葛原生(右)在对徒弟进行技术指导(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葛原生在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的山上采集制作琉璃的原料土(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葛原生(右)和妻子(左)以及徒弟在讨论如何上釉(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葛原生在工作室制作琉璃工艺品(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葛原生对琉璃工艺品进行细节雕刻(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葛原生在观察琉璃工艺品的细节(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葛原生在工作室观察一件琉璃制品(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葛原生在工作室查看烧制完成的琉璃工艺品(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这是2月3日在葛原生工作室拍摄的不同制作阶段的琉璃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这是3月3日在葛原生工作室拍摄的孔雀蓝琉璃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