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稳如泰山屹立600年,它的设计师是谁?不到19岁的天才少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从王维这首诗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古人还是在现代人的心中,皇城总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地方。它曾经是天子居所,受万民朝拜,如今亦是古老文化的传承地,蕴含着千百年来积淀的华夏文明。
如今中国最著名的皇宫就是位于北京的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上,金瓦红墙、雕梁画栋,建造极其精美,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而它的城门天安门亦是修建得雄伟大气,被誉为“中华神州第一门”。
天安门坐落在故宫的南端,始建于1417年,即明朝永乐年间。它最初叫“承天门”,1651年才由清顺治帝改名为天安门,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在中间的券门出入。直到1925年,天安门才开始正式向民众开放,并在建国后被设计入国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关于天安门的设计者,一直以来也都是众说纷纭,最为大众所认同的设计者是明代匠师蒯祥。
蒯祥出生于一个工匠世家,其父蒯富就是一位拥有高超技艺的匠师,在宫中任“木工首”,也就是总管皇宫建筑的官员。在蒯富告老还乡后,蒯祥子承父业,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御赐的“蒯鲁班”之美称。
1417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蒯祥作为协同人员先期北上,奉旨参加皇宫的设计工作,当时他还不到20岁。承天门的设计是蒯祥遇到的第一项任务,他完成得相当漂亮,朱棣龙颜大悦,文武百官也是交口称赞。
只可惜在1457年,承天门遭到雷击,随后焚毁于燃起的大火之中,蒯祥在重建承天门时再一次受到重用,逐渐晋升至工部侍郎的职位,这次重建也奠定了如今天安门的形制。到了明末,李自成攻占京城时承天门再一次被毁,1651年由清世祖下令第二次重建,并正式改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屋顶为黄琉璃瓦建造,城楼为木结构建筑,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门窗为菱花格式,所用木材基本为楠木,各处绘制着金龙和团龙图案,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整座城门大气恢弘,细节处却精致不凡,匠人技艺的巧夺天工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史书记载天安门的设计者为蒯祥,但也有学者查阅了各种资料,认为其实设计天安门的另有其人,比如永乐年间的另一位匠师蔡信。
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就曾提出,蒯祥进京时才18岁左右,皇帝不太可能让他担任整个工程的设计师,他对天安门最主要的贡献应该是雷击之后的那次重建工作。
至于蔡信其人,史料记载太少,民间却有他的故事流传下来。据说蔡信受工部尚书宋礼之托设计皇城,很快就交出了一幅完美的设计图,给朱棣呈上御览之后,一听说设计图中有房间9999间半,非常高兴,直接就批准了这个方案。因为传说中天宫里的房间是一万间,皇宫只比天宫少半间,这样既不逾矩,又可以和天上神仙居所相媲美。
而天安门同样也是蔡信设计图中的一部分,只是在修建时,蔡信年事已高,没办法日夜监督工匠们的进度,朱棣就将这个工作转交给了蒯祥。而蒯祥本就有高超的绘画、设计本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城门设计得更加精美也不是难事。而在重建城门时,蔡信早已告老还乡,而蒯祥正值壮年,朱棣理所当然就将任务交给了蒯祥,并将设计城门的功劳全数算在了他的头上。
除了蔡信、蒯祥之外,还有一个叫杨青的名字也时常被人提起,但他身份低微,只是一名瓦工,故很少被历史记载。
其实综合来说,天安门包括故宫都是无数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杰作,不能单单说是谁一个人的功劳。蒯祥之所以受到大众认可,除了他在修建设计中占据了主要分量,还有就是他高超的技艺以及众多作品,让后世十分信任他的能力。
除了天安门,蒯祥还参与了三大殿的重建工作,并且参加了裕陵的设计和修建。《宪宗实录》中记载道:“凡百营造,祥无不与。”据说他可以双手同时画画,画出的图案最后还能合二为一,明宪宗非常敬重他的本事。
无论天安门的总设计师是不是蒯祥,他在建筑史上都有无可磨灭的功绩,也算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少年。他和蔡信、杨青这些为后世留下珍贵文化遗产的匠人们,都值得后世将之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