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新县三壁吹打乐
三壁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地区新县陈店乡以南两公里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秀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三壁吹打乐。
热烈庆祝新县三壁吹打乐入选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壁吹打乐流行在新县陈店,郭家河,箭厂河,卡房等乡以及与之毗邻的湖北省红安县部分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人们习惯称乐队为“响班子”.每逢节日,庙会,迎亲,送葬,送探等,必请“响班子”,以助吉庆,增加气氛。
三壁吹打乐历史可上述到南宋时期,于清道光年间南方一戏班才子姓厉字富,他演艺精湛拉打吹弹样样是高手,人送外号“高厉富”后高厉富传与张姓家族,并由张姓家族传承至今。
目前这支土生土长的文艺队伍传承至第六代,剧团在民国初年由“南戏”“杂剧”改唱“楚剧”,能演十余部地方折子戏,对与“地灯”更是拿手。文化大革命期间烧毁全部服装和道具后,戏从此停演,只有吹打乐流传至今。据统计,原有的三十二个曲牌现在只能吹打十八个,这些古代曲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引起省、市、县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从其曲风和音乐特点上分析,认为和元曲昆曲关系密切。例如“大操将”、“得胜令”等原为南宋边关守军军乐。很多曲牌有元曲(北曲)、(南曲)音乐结构,有些曲牌音乐元素与我国“南戏”和“昆曲”有很大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三壁吹打乐植根于当地民间音乐中,和当地其他民间音乐形式联系甚密,亲缘甚进。在调式,调性,音乐旋律特点以及节拍形式,节奏形态等方面普遍存有共性;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的曲牌有的情绪热烈,气势磅,有的清秀质朴,悠扬婉转;节奏明快流畅,旋律优美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丰富活泼。
三壁吹打乐的调式为五声调式,徽调式和宫调式比较多,羽调式和商调式比较少。音阶多为五声音阶,也有少量的六声音阶,旋律中偶尔出现变宫和清角,但多处在弱拍弱位或强拍弱位,具有经过音和辅助音的性质,因此变宫和清角的运用旨在加强乐曲调式反旋律的色彩。节拍形式以四分之二拍为主,间有四一,四三,四四节拍以及散节拍。乐曲旋律中运用了较多的调式交替,色彩变化丰富,调式对比强烈。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主要有自由展开,重复和变化重复,反复刚减和变奏,移位等。曲式有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多段体,变奏体。
三壁吹打乐的题裁较为广泛,所反映的生活以及思想内容也较丰富,有表现山村幸福生活情境的《靠山乐》,表达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青山乐》:有情绪热烈,描写丰收情境的(板》:也有欢畅朗,抒情的《歌台月》,《进花园》,和哀怒,悲愤的《长恨歌》,以及现爱国主义悲壮的战争场面《二番》等。这些曲牌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为当地民间音乐增添了的光彩
来源:新县文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