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产狮子的中国为什么钟爱狮子?古人的狮子造型为什么与真实相差甚远?
狮子是“草原之王”,自古不生于中国,但是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守门的、桥梁上的石狮,壁画中、器物上的狮子,还有舞狮表演……狮子的造型在传统文化艺术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什么中国古人对这个异域动物情有独钟呢?
初入中国
关于第一头狮子传入中国,要从张骞通西域说起。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为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
当时大月氏已经在中亚居住已久,也忌惮于匈奴,最终以种种理由回绝了。所以,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就是白忙活。但是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成为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是当时人,包括太史公不能预料的。
后来,汉王朝大败匈奴,将匈奴赶出西域地区。这个消息传到了大月氏,月氏国王既为仇人匈奴的败退而高兴,也有对拒绝与汉朝夹击匈奴而感到歉意,更有对汉王朝强大国力的仰慕。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月氏国王决定派出使团出使汉朝,与汉朝永结友好。但是送什么礼物给汉朝皇帝呢?
这让大月氏国绞尽了脑汁,最终他选择了中国境内没有的狮子,作为礼物送给汉朝。一头大月氏国王亲自挑选的金毛雄狮,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使团保护下来到了东汉洛阳城。汉章帝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迎大月氏使团与这只雄狮。这是历史上狮子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狮子高大威猛的外形,好快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开始了狮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狮是山东嘉祥武梁祠的东汉石狮,此时的石狮还大都遵循狮子本身的模样。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石狮
本土发展
此后,西域陆续又有狮子进贡,到北魏孝庄帝时,他心生好奇狮子与老虎相比,谁更厉害呢?
于是,孝庄帝突发奇想让人猎获了两只老虎、一只豹子同狮子放在一起。结果当三种动物放一起时,老虎、豹子根本不敢抬眼看狮子,低头显示出十分温顺的样子,而狮子却头也不低,高傲威严地昂着头颅,不把老虎和豹子放在眼里。这让孝庄帝大开眼界。
孝庄帝仍不甘心,在华林园里还养着一头大黑熊,而且这头大黑熊是瞎子,平时它脾气暴躁,连老虎也让它三分。于是,他又让人把大黑熊与狮子放在一起,看看谁更厉害?结果大黑熊闻到狮子的味道就吓跑了,这下孝庄帝彻底服了狮子。从此以后,狮子的威猛强大就从洛阳宫廷传到洛阳全城,又从洛阳传到了全国。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兴盛也促进了狮子艺术的发展。
狮子在民间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有三个方面:
1.伴佛护法
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因此在佛教艺术中几乎有释迦牟尼的地方就有狮子。同时,文殊菩萨的坐骑也是狮子,狮子在佛教中代表“法力”,象征佛法至高无上。因此,狮子的形象在佛教石窟、石刻、壁画中屡见不鲜。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古阳洞中的狮子
榆林窟第25窟中唐狮子
2.镇妖辟邪
在佛教艺术中,狮子是为万兽之王,具有辟邪护法之作用。这一作用也逐渐融入到民间石狮艺术中。我国古代的宫殿、衙门、寺院、陵墓、富贵人家的门前都有石狮雕像。人们相信狮子具有镇妖辟邪的作用,可以保佑帝王的统治,守护墓室主人的安宁,护佑官宦人家的财产。
天安门城楼前的石狮
卢沟桥的石狮
3.吉祥如意
唐代是民间狮子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狮子艺术在中国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中国艺术家对狮子的形象进行了加工改造。比如,在自然界中母狮是没有一圈鬃毛,但是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母狮与雄狮都有一圈鬃毛;再如,狮子的形象在高大威猛之外,也经常被刻画得憨态可掬,很是惹人喜爱。这可能与狮子是贡品,并不是普通人能见到有关,也与中华擅长吸收外物,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有关。
唐代金银器上多刻有狮纹,有富贵吉祥之意;太狮少狮是传统吉祥图案,有“子嗣昌盛”之意;舞狮是民间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在美好的日子里舞狮热闹喜庆,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唐狮纹金花银盘
太狮少狮
民间舞狮表演
狮子艺术从东汉时期的写实形象逐渐发展为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艺术风格,民间狮子艺术发展也逐渐世俗化、娱乐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