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这首《临江仙》,短短6句人人会背,最后10字美到心醉

2021-03-12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这一年留下了一首意义非凡的《临江仙》。

说起来,苏轼真正的创作高峰正是开始于贬谪之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些偏远地区都留下了苏轼的伟大政绩,也同样留下了一首首惊世骇俗的诗词,让后世的人们记住了北宋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的前20年是意气风发的,科举一路连捷,在北宋的科举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天才少年接触到官场,心里的“不合时宜”就开始发酵了。

发酵的结果是宋神宗元丰三年的乌台诗案,也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朝上客到阶下囚,从未来的宰相到黄州团练副使这样一个虚职,既没有实权,没有俸禄,甚至还要时时受人看守。

刚开始的日子很难过,苏轼没有积蓄的习惯,只好全家人在黄州掰着指头过日子。再过了几年,苦日子依旧是苦日子,不过苏轼顽强的乐观开始发挥作用。

苏轼死,而苏东坡生。

【临其诗境】

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也很有趣,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磨去了苏轼露在表面的棱角。表面上看,苏轼遇风浪而不惊,走到哪里都甘愿当一颗螺丝钉,和其光同其尘一脸的与世无争。

实际上,苏轼内心的棱角从未被真正磨去,在内心的最深处,他依旧是那个轻狂单纯的绝世才子。

真正的少年是什么?

不是一辈子平稳,被保护在温室里可可爱爱的小奶狗;而是内心清明且坚定,知道世界什么样子,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纵然在前行的路上遍体鳞伤,也仍然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

苏轼即是如此,也唯有如此才称得上少年。

说回到今天这首《临江仙》。

写于贬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早已经想开了。于是布衣芒鞋走遍了黄州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寻找三五知心好友,也寻找一处养心之地。

有一天,苏轼和好友喝完酒回到江边的家中,门被反锁了,叫里面的人也都不答应,自己的声音甚至大不过家里童仆呼噜的声音。

正常人这时候大概会破口大骂,翻墙过去把这失职的人拧着耳朵叫起来,但苏轼并没有如此。他静静地坐在门口,听着江声思考人生,于是就有了这首大家都背诵过的千古名篇。

【经典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宋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条分缕析】

这首词写得真好,好到甚至不知道要用怎样的笔触解读。

夜里,在东坡上饮酒,喝醉了就天为被地为床睡一会儿,睡醒了就继续喝,等到这种状态结束,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三更。开篇这几个字就值得细细品味。是什么让苏轼陷入到“醒复醉”这种状态中呢?或许是深夜里情绪的突然奔涌,白天坚强乐观的苏轼也会对着月亮黯然神伤。

家里的仆人应该也知道自己的这位主儿没什么定性,回来到多晚也不一定,就先自己睡着了。这才有了苏轼”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一幕。有一点好奇的是,守着家童如雷鸣的鼾声,真的还能听到江水哗啦啦吗?

听着江声,思绪自然也随着江水的流淌而流淌,于是想到了宇宙人生,想到了短短数十载春秋的自己,想到了一入官场身不由己的自己。

一直在遗憾,以为是自己的身子其实最终并不属于自己,还是要为了世上的一些东西奔走罢了。何时才能够忘掉功名利禄钻营取巧这些事情呢?

或许真的可以忘掉,契机就在今晚,夜已阑珊,风亦静谧下来,江上的波浪渐渐平稳,看上去很适合荡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一叶小舟随江流而去,就在这江海之上寄托余生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