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植树节,在心中植下一片桃花源

2021-03-13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植树节的特别日子里,一早打开电脑,便遇见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省长毛伟明联合署名文章《让绿色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我眼前迅即呈现了一幅幅山清水秀的湖南画卷,既赏心悦目,又满怀期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刻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心头上。每逢植树节,人们都会扛着一把把锄头,带着一棵棵树苗,向着荒山奔去,只为大地植下一片绿。

千树繁花、万山披绿的景象,总能让人心田湿润。行走和生活在自然界的人们,也常常和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对于像我这种在农村生活十多年的人而言,更是痴迷。前不久回了趟乡下老家,发现父亲砍掉了我小时候在屋前屋后栽种的桃树、李树、橘树、枇杷树、板栗树等近十种果木树,心中莫名惆怅。

见此状,我反问父亲,“为什么要砍掉?”父亲说,“我们常年不在家,结出来的果子大多被鸟兽们偷吃了,而且果树的叶子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掉在屋前屋后的沟渠里,容易堵塞。”父亲说的话似乎有理,但我心里暗自不快。责怪父亲砍掉果树,不是因为吃不到果子,而是父亲那把柴刀,砍掉了我童年栽种果树的欢喜记忆,也砍掉了我无数次在梦中想起这株株果树春华秋实的场景。似乎这么一砍,春华秋实的梦境就没有了寄托。

细细回味这批果树,这些年岁里,它们解了我童年的嘴馋,也解了我离乡之后的乡愁。我想,每一个移居城里的乡下人,心里都种着老家的果树,并且开着烂漫的花,结着甜蜜的果。而我老家的果树,在乡下甜蜜了山鸟走兽,在我心里结出了雅趣、诗意、诚实。

不知怎地,这些年,不论生活、工作有多忙,我都要抽时间去和自然界的植物亲密接触,最好和老家的那批果树一样,主要是因为他们能经风雨、能抗诱惑,那种可靠、踏实,那种不欺人、不自欺,不管你来或者不来,它都站在那里,随风摇摆,自由绽放,也愿意成为人的依靠,倾听人世间的一切尘杂和烦扰。

树本无情,人情移之。历史上,也有不少贤人雅士是某种植物的铁粉。比如,楚国诗人屈原爱高洁的兰花,也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树;东晋名士王徽之是个“竹痴”,他每寄居空宅,就让人种竹,他觉得“何可一日无此君”,诗人陶潜爱好稍广,堂前种桃李,屋后栽榆柳,也喜欢带月荷锄,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经常“持钱买花树”“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独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常年隐居西湖孤山诗人林逋干脆终身不娶,把梅花当成了妻子……

其实,心田好比沃野,若是没了花草、嘉木,同样容易荒芜、沙化,甚至板结,行走的躯体也自然没有了精气神。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是陶渊明还是白居易,他们大多是种了自然界的树,结了心中的果,各言其志,各得其乐。在物质更加充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下,不妨学学先贤雅士,趁着春风春雨,于青山绿水之中择一棵长青之树,植于心田,勤松土锄草,用知识浇灌,用智慧浇灌,用善良浇灌,用美德浇灌,用实干浇灌,用真情浇灌,假以时日,一定能在春天里开出理想之花、逸趣之花、诗意之花,一定能在秋天里结出幸福之果、开心之果、丰硕之果。

春光正好,植树节至,快用肩扛起你的锄头,要向陶潜们一样,在心中种下一片 “有良田、美池、桑竹”的桃花源。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