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重获新生的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由于存世稀少,为国际、国内博物馆和藏家争相收藏。这件精美绝伦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却曾历尽磨难而重生。
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杨晓君摄
然而,这件器物出土时并非是完整器,而是48块碎瓷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仅如指甲般大小。好在凤首和扁壶的主体纹饰部分都在。这件器物出土后不久,文物部门就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2004年,首博将扁壶送交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进行二次修复,进行了历时13个月的修复。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凤首扁壶宛若新生。
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敌现象。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
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杨晓君摄
元代景德镇官窑的青花瓷采用一种进口的钴料绘制,这种彩料的成分高铁低锰,高温烧制后青翠浓艳,并形成含铁的结晶斑,过烧则出现晕散,形成类似于水墨画的效果。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部分用于外销国外市场,如西亚地区等,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扁壶构思别具匠心。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凤首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再合为一体。
根据已知的资料,青花凤首扁壶存世仅两件。另外一件藏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凤首扁壶,有学者认为与首博这件是“一鸾一凤”,从工艺水准看各有千秋。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们呼吸着那个年代的文明空气同时,在那些历史符号下,慢慢的读懂了其自身每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