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考古学 奥尔西、奥克拉德尼科夫、奥库涅夫文化

Image 2021-03-23

Ao'erxi

奥尔西,P.

Orsi,Paolo (1859~1935)

意大利考古学家。西西里文化的发现者。1859 年 11 月 9 日生于奥地利的罗韦雷托(现属意大利),1935 年 11 月 9 日逝世。

奥尔西早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1888 年担任西西里锡拉库萨博物馆馆长。他一生致力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古文化研究。大学毕业后,在特伦蒂诺和克里特进行考古工作。90 年代后,则发掘研究遍布西西里全岛的、从史前时代一直到拜占廷时代的文化古迹。他先后发掘了许多希腊城市遗址,包括西西里的锡拉库萨、杰拉、琴图里佩以及大陆上的克罗托内、洛克里、克里米萨等,取得了很大成绩。由于他的努力,制定出了西西里文化发展序列的完整编年体系。奥尔西出版了许多论文,主编过《意大利古物学报》等刊物。(石兴邦)

Aokeladenikefu

奥克拉德尼科夫,А.П.

Οкладников, Алексей Павлович (1908~1981)

苏联考古学家。主要从事贝加尔湖沿岸至东面沿海地区考古学的系统研究。1908 年10 月 3 日生于苏联今伊尔库茨克州日加洛沃区康斯坦丁诺夫希纳村,1981 年 11 月 18日卒。1938 年结业于物质文化史研究院研究生班,获副博士学位。1938~1961 年在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47 年获博士学位,此后曾任副所长、列宁格勒分所主任、旧石器时代研究室主任。1961 年起在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院先后任经济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室主任,历史、语文与哲学研究所所长。1962 年起兼任新西伯利亚大学历史教研室教授、主任。1964 年起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 年起为院士。

奥克拉德尼科夫 1924 年起从事田野考古,60 年代后专门在东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1960 年起领导苏蒙考古队。曾发现中亚捷希克塔什洞尼安德特人遗骸(见中亚旧石器时代考古)。最早对贝加尔湖沿岸和雅库特地区的古代文化及其分期作了系统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与他人合著的《捷希克塔什·旧石器时代人》(1947),1950 年获斯大林奖金;《贝加尔湖沿岸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1950~1955);《并入俄国以前的雅库特》(1955);《滨海遥远的过去》(1959);《艺术的黎明》(1967)等。并曾主编《西伯利亚史》 (1968~1969) 。在他的后期著作中,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在有关中国古代疆域和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发表了错误的观点。奥克拉德尼科夫曾获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几个加盟共和国功勋科学家称号。他还是匈牙利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莫润先)

米努辛斯克博物馆藏奥库涅夫文化小型石人

奥库涅夫文化石人

Aokuniefu wenhua

奥库涅夫文化

Okunev Culture

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文化。分布于苏联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年代为公元前第 2 千年上半叶。晚于阿凡纳谢沃文化,早于安德罗诺沃文化。20 世纪 60 年代,根据苏联考古学家 C.A.捷普劳霍夫于1928 年在奥库涅夫村附近发掘的墓地而定名。

该文化经济以畜牧为基础,发现绵羊距骨和刻在墓穴石板上的牛图。渔猎起辅助作用,出土有骨制鱼镖、红铜鱼钩、结网用的匕首形骨器以及鸟骨制品和石镞等。金属加工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红铜或青铜器物相当常见,有锻制的鱼钩、刀、锥、针筒、鬓环及铸造的红铜斧。石器则有斧、杵、臼等。陶器多平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小不一的桶形器,纹饰较简单,有押捺的窝纹、杉针纹、纵列篦纹等;另一类是罐形器,纹饰多样,有棋盘纹、波浪纹、弦纹等。此外,还有香炉形器、多棱形器和圈足器。艺术品有石、骨雕刻的人像、鸟兽等,一般是写实的圆雕和线刻。墓地多靠近河流。坟墓表面有石构方形围垣,高度一般为 30~50 厘米,面积最大者达 400 平方米。垣内西或西南部有石板墓穴,一般一个或数个,有的多达 23 个。每个墓穴埋葬死者 1~3 人,常见男女或妇幼合葬,葬式仰身屈膝,头多向西,头下一般垫以石“枕”,脚下墓底略倾斜。人骨有身首分离现象。各墓随葬品不多,没有明显的财产分化迹象,一般随葬陶罐和生产工具,女性骨架近旁则发现有青铜或骨制的针筒及骨针、红铜丝鬓环。居民属蒙古人种。根据文化因素的类比,有人推测他们来自北方森林地带。但这个问题以及年代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莫润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