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中纪实文学《滇池治水记》出版发行
3月24日,由国家一级作家、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创作,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滇池治水记》在昆明书城召开新书发布会。该书是一本反映滇池治水发生巨大变化的纪实文学作品,全书约30万字。
《滇池治水记》新书发布会在昆明书城举行孟昭濡摄
云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大伟表示,《滇池治水记》在内容质量方面,我们做到了严格把关,书稿修改达20多次,从初稿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面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高原明珠”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没有滇池,就没有四季如春的昆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紧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出版的过程中把它当成精品项目,认真定位,不计成本,只想把《滇池治水记》做成一本高标准,高质量的好书。
云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大伟讲话孟昭濡摄
《滇池治水记》一书由昆明市文联牵头,入选2019年度昆明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资助项目,定位为全景式记录和展现昆明艰苦卓绝治理滇池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的生态文学作品,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治理等方面记录滇池污染和治理的博弈,表现昆明人民不懈努力取得的滇池治理成就。
《滇池治水记》新书发布会现场孟昭濡摄
“书写完了,也出版了,我眼前晃动着一些场景,一些人物,还挥之不去。比如,观音村一个卖咸菜的大妈告诉我,以前到湖里去洗衣服,白色的衣服进去,绿色的衣服出来,而且臭不可闻。为什么?因为水里有太多的蓝藻。现在水质变好了,不臭了,清澈了,人们也不会下湖洗衣服了。大妈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湖泊,带来的结果是,村子变美了,游客来多了,就靠卖点自家的咸菜,日子也好过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水和人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人敬水一尺,水敬人一丈。人欺水一尺,水也会报复人一丈。滇池和昆明的关系就是这样。”作者冉隆中感慨的说道。
作者冉隆中发表感言孟昭濡摄
昆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陆毅敏对《滇池治水记》的评价是,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治理等方面记录滇池治理。作者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地讲述了滇池治水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彰显治滇的宏观史,也有细微的走访与记录,找寻那些消失的爱滇护滇人士,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护滇故事,生动逼真,呈现护滇的微观史,从而反映出滇池治理中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昆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陆毅敏讲话孟昭濡摄
《滇池治水记》讲述从滇池伊始,到最近十年、五年,甚至更近以来,与滇池治理有关的人和故事,廓清滇池来路与去向,反思灾难和教训,审视成就和经验,展望明天和愿景,历史文化与现实问题融于一体,其特点在于,一是将历史文化与现实问题融于一体,治理滇池不仅是历史使命,亦是时下民生工程;二是以文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治滇的经验与智慧,探索中国湖泊治理的“滇池模式”;三是反思治滇得失,展现治滇精神,亦冷静面对成绩,表达忧虑,寄托希望。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孟昭濡摄
作者冉隆中在后记中写到“在我看来,滇池治理取得成功最可贵之处,是为中国湖泊治理提供了‘滇池模式’,它主要包括三大要素:河长制,生态补偿制,双目标责任制。这是治理内陆湖泊非常有效的组合拳。前两点广为人知,第三点是指对水质与污染负荷实行双目标管控,它体现的是精准治污,精细管理,实事求是。三项结合,实现了工程治理和制度治理双效叠加的最大化。这是滇池治水具有原创和首创性的制度设计,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多重意义,值得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