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新书推介|谭德晶:《〈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辨析》

Image 2021-03-25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辨析》,谭德晶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内容简介

自胡适倡新红学的100年来,虽然关于后四十回的高续说似乎成为一种流行,但对其质疑者却也代不乏人。早在民国时代,就有许多学者如宋孔显、袁圣时等对此提出过质疑。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的《平心论高鹗》一书,更从版本、人物刻画、伏线等角度证明或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原笔。

《平心论高鹗》

另外,很有说服力的是俞平伯先生在此一问题上前后态度的转变。俞平伯先生早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来是力主高续说的一员战将,其于上世纪50年代整理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就是主高续说的代表作。

但是到了60年代,俞平伯先生却对自己早年所持的观点产生了严重动摇,而偏向于接受《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原笔的观点,惜之他未能就此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在建国后大陆的红学中,虽然高续说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其质疑声却也一直不绝于耳,有许多学者,如杜春耕、赵冈、林冠夫、马瑞芳等或从版本学、或从所谓“错误继承”、或从史料的勾稽等方面论证或猜测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原作。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作家,如王蒙、白先勇等,也凭其艺术直觉,认为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原著。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

谭德晶的这部论著,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

相较于前人的诸研究,此著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角度新:例如谭著的前两章就采用“文本自证”的方法,将第1回中的“缘起”与第120回中的“尾声”进行比对研究,发现这处于小说首尾的两部分,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的意义,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完整的显现,由此证明,小说的这种首尾合榫照应的结构、写法,只能出于一个作家的精心设计,不可能由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作家独立完成。这样相互联系统一的情形还有小说的第5回和第116回(见本书的第二章)。

除了这两章专门从文本自身联系的角度来论述这种统一性不可分割以外,在该书的其他章节,还散见着许多这类“文本自证”的例子,例如焦大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的两次大骂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焦大,北静王的前后两次出现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北静王,甄宝玉在前后两次的出现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甄宝玉,鸳鸯的剪发与死前的又拿出自己珍藏的头发这两个动人的细节才更显出完整的鸳鸯人格。

这种文本自证前后比对分析(指前80回与后四十回)的方式,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高鹗殿试卷

角度新的第二个方面,即是对“脂批”的全面理解和发掘。在前此诸多的红学研究中,对脂批的利用往往是偏颇的,是先入为主的,他们往往只看见只撷取脂砚斋所说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对脂批中亦大量存在的能够证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相互联系一致的地方却视而不见或弃之不用。

该书在这方面,改变了此前红学研究中这一极不科学的现象,作者不仅分析了脂批中所涉及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一致的地方,并探究了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同时更几乎全面搜罗了脂批中大量存在的能够证明其前后相互联系一致的地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仍为曹公一人所著的结论。

该书角度新的第三方面就是运用文本研究方法,证明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前三回,即第81回、82回、83回中的相当一部分,为高鹗所补作的观点。

这一研究,纠正了前此所有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中要么全是,要么全非的“一刀切”的立论方式,也解释了以前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的一个困惑,即为什么一旦进入到后四十回,其阅读体验就急转直下,以至于一时变得不忍卒读。

这样一种急转直下的阅读体验,用本书在目录中的语言说,那是因为在后四十回的前面三回中,放着“三粒老鼠屎”,是“三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曹雪芹邮票

该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把“硬证明”与“软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硬证明”,就是用考证材料进行证明,而所谓“软证明”,就是从语言风格,思想内涵,人物刻画,情节伏线,乃至于叙述方式等方面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相关部分(主要是作为考证材料的相关脂批所涉及部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都是曹公一人所著。

毕竟,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等这些艺术因素,是一种基因式的存在,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模仿伪造的,就正如曹丕所言,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种软硬结合的论证方式,除了大大加强证明力度以外,还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虽然这些软证明文字并非是脱离了论证目的的鉴赏性文字,但是这类证明分析,却也可在相当程度上中和消减考证文字所必然带来的某种枯燥感,使读者能够在思索考据问题时,也能同时进入到艺术的生气勃勃的世界。

第二个额外的好处是,这些前后相比对的软性的证明能够深化我们对整个红楼梦的理解,因为红楼梦的人物刻画,主题表现,情节结构,叙事技巧等等,本来是要通过整部作品来了解的,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前八十回来了解其主题人物等,不把后四十回也纳入进来考量,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一定是不完全的。

譬如,你如不了解后四十回,就不能了解曹雪芹对贾府的悲剧表现以及他对人类悲剧的理解与悲悯;也不能了解第四回的“护官符”怎样与第105至107回的抄家的相联系;也不能完整地理解鸳鸯的决绝与高贵,也不能完整地理解贾母、贾政等在前八十回中未充分展现的人物,也不能完整地理解作者设计焦大这个人物的真正用心。

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

如此等等,都是本书在对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进行对比分析中所涉及到所阐述过的问题,这类对比论述,对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红楼梦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第三,本书对于前此红学中的种种疑问,如“程甲本修订之谜”、“错误继承之谜”、“柳五儿起死回生之谜”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回答了这些谜中的种种问题。

这部红学新著,以更新的角度更丰富的论据和更深入的分析,证明了曹雪芹基本完成了凝聚他一生心血的红楼梦,所微有遗憾者,仅仅是他没有来得及对其“后部”(即后四十回)进行最后的修订统稿。

此外的另一遗憾,就是当大约30年后,在程伟元多方搜求获得后四十回的原稿时,这些手稿的前三回,即第81、82、83回已经破损严重,于是不得已由高鹗根据前后情节关系将其补充完整以凑成完璧(此与程伟元、高鹗的序言、引言所述一致)。

高鹗履历

高鹗所补充的这些文字,在这三回中大略占到两回左右的份量。整个后四十回,除了这大略两回的文字,其余都是曹雪芹亲笔所为,它们处处都烙印着别人绝无可替代的曹雪芹天才的印记,处处都证明着它们姓曹,绝不姓高!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文本的自我确证(之一)

—— “缘起”与“尾声”的统一性

第二章 文本的自我确证(之二)

——两次神游太虚幻境的相互联系

第三章 脂批钩沉(之一)

第四章 脂批钩沉(之二)

第五章 脂批钩沉(之三)

第六章 脂批钩沉(之四)

第七章 脂批钩沉(之五)

第八章 脂批钩沉(之六)

第九章 脂批概览

一 涉及红楼梦整体回目情形的相关脂批

二 与今程本不相合的脂批

第十章 柳五儿起死回生之谜

第十一章 程甲本修订之迷

第十二章 “错误继承”之谜

一 “珍珠”之名的“错误继承”

二 关于“巧姐”的“错误继承”

三 关于秦可卿死因的“错误继承”

第十三章 三粒“老鼠屎”

一 第八十一回评析

二 第八十二回评析

三 第八十三回评析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曹雪芹为曹颙遗腹子的两条铁证及其相关分析

后 记

本书是我退休后完成的第一部著作。真的到退休后,才感觉到从事所谓的学术研究,是我的一种需要。以前在职时,总以为写论文、出书、报选题等等,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或是自己的某种职责所在。

作者近照

到了退休后,一切任务职责都不存在了,按道理说应该是无责一身轻了,但是,真的到无所事事时,才感觉到那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到此时方才知道:不是学术研究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学术研究哪。

具体到本书的写作,它的起因可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我在退休之后,我要为自己找一个最好的安身立命的所在,直白的说,就是要为自己找一点有趣的事情做,那么,《红楼梦》、天下古今惟一也是第一的小说《红楼梦》,无疑就是我这类人最好的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二个起因说来复杂点,早在退休之前,我在品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就多有感悟,尤其是在读后四十回的时候,就对流行的所谓“高续说”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当时笔者属下尚有几个学生,常常我就将自己关于后四十回的一些心得见解,以短信的方式发与她们,至于她们是不是赞同我的观点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要把我的这些所谓发现表现出来,记载下来。

《唐诗宋词的艺术》

退休之后,当我要找点事情做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事或者工作,就是要把我的这些发现和直觉,以更扎实的材料和更有体系的论证证明出来。

于是就着手干,就像几乎所有较为宏大的研究一样,刚开始时真不知从何处着手。硬着头皮干下去,干着干着,不意就像航行于某处河湾一样,航道慢慢宽阔,船儿慢慢轻快,时不时的一片片新的更宽阔的风景一个一个展现在眼前,这样到工作的中部,我就感觉到我似乎已经把握到了整个航行的方向,甚至已经看见了我将要来到的那一片风光无限的大海。

直截地说,我觉得我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掌握了充足的材料、证据,我直觉到这困扰红学一百余年的关于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就要在我的手中解决了。此种感受,此种得意,此种膨胀,真似有当年曹孟德横槊赋诗之慨(一笑)。

《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

呵呵,余下之事真不足语!得意膨胀之后是十分的失落,在一个个“市场”之论面前碰得灰头土脸。似我等性急少城府之人,如何受得了这般烦琐,这般啰唣,借用《红楼梦》中鸳鸯那高傲之语:我是受不了这般磨折的。哈哈,好在我也用不着付出鸳鸯那么大的代价,事情也终于在百花州文艺出版社这里找到了一个着落。

是的,完成了,终于完成了,不管怎样说是完成了。这是德国作家托马斯历经艰辛写作后说的一句话,我借用在这里,庶几也可以表达我此时的心声。

2019-7-18于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梅岭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