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为何如今销声匿迹?专家:他的字俗不可耐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被刷爆全网,那就是云南9岁小女孩江凌仪,写出了如同“印刷体”般的书法字,据悉小女孩已经练字3年,每天坚持练习3小时,当网友们看到江凌仪的字后,纷纷发出了惊叹,表示小姑娘特别棒。
但很快,一群“专家学者”就冒了出来,他们公开表示:“练成‘印刷体’有什么可骄傲的?孩子不懂也就算了,老师也不懂,媒体也不懂,这种字,简直是侮辱书法。”接着他们解释道,在书法界,说一个人“写字像印刷体”,就是在嘲讽他。但也有网友表示,人家只是个9岁的孩子,这么说话是不是太刻薄了?
看着在评论区不断争吵的人们,笔者不禁想起一个人,他就是曾经被誉为“硬笔书法第一人”的庞中华,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书法作品,传遍整个中国,影响了一代人,然而为何如今他的作品却销声匿迹?专家们甚至称他的字“俗不可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庞中华,1945年出生于四川达州一偏远山区,在山里小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学写字,也是从这一天起,庞中华深深爱上了写字,然而对于庞中华这样的山里孩子来说,一支钢笔简直是不敢奢望的奢侈品,于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用斑竹自己做了一根“钢笔”,首先把斑竹砍成钢笔长短,然后一头削得像钢笔尖那模样,中间破开一道小缝,就可以沾上墨水写字,当用“斑竹钢笔”成功写下第1个字时,庞中华无比激动。
后来,其他孩子纷纷效仿庞中华,制作了自己的“钢笔”,袁老师看着孩子们这样,忍不住鼻酸,接着他说道:“孩子们,你们这样会创造,以后一定会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出飞机、武器,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老师的话,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从此,庞中华每天坚持练字,在毛边纸上,一遍又一遍誊抄书上的知识,抄了一叠又一叠,他的字飞速进步着,而那些知识,也刻在了他的心里,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庆建材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进入华北地质勘探队,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庞中华始终没有放弃练字,而此时的他,也已经有钱买下一支真正的钢笔。某天晚上,他如往常那般在练字,突然,一个念头冲进了他的脑海里——我们天天使用钢笔,可我国却没有一本钢笔书法字帖,大家都是自己摸索,如果我能出一本钢笔字帖,是不是能帮助更多的人练一手好字?
说干就干,庞中华千方百计找来数本毛笔字帖,然后用钢笔一遍遍描摹,经过15年的努力,庞中华完成了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
而这本书,直接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界的轰动,很快,这本书就成为畅销书,就连央视都邀请庞中华为大家讲解硬笔书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更是大篇幅报道他的故事,一夜之间,亿万人民开始练习硬笔书法,庞中华作为发起人,被誉为“硬笔书法第一人”,随后,庞中华的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发行,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1亿5千万册。
然而40年过去,庞中华却消失在公众视野里,甚至很多00后的孩子,都没听过他的名字,其实庞中华的“销声匿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年国家没有一个人带头,没有硬笔书法字帖,庞中华自然受到万人追捧,而随着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新的硬笔书法家自然就出现了,他们的作品,也渐渐取代了庞中华。
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情,可随着庞氏书法的过气,质疑声也频频出现,一些专家学者甚至多次公开表示:庞中华的书法,俗不可耐,没什么好学的。言语之中,尽显贬低之意。
而他们如此质疑庞中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非科班出身”,之所以能成名,全靠“运气”(时代趋势);其次,书法追求一种雅致、挥洒、真情流露、结构多变,而庞中华的字,根本是把书法放在“框子里”,太过“机械化”,也就是笔者在文章开头举的例子,他们认为这种“如同印刷体般的字”,是在羞辱书法。
诚然,这些专家学者所说的,并非完全没道理,书法确实是一种自由的艺术,然而就因为这些,就将庞中华等人直接否定,甚至以“俗不可耐”来形容他,是否有失公允?当年庞先生在中国硬笔书法最需要突破的时候,挺身而出,为普及硬笔书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的字是少了些“自由挥洒”,但绝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