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最消极的一首唐诗,全篇唉声叹气,最后两句更不值得提倡

2021-03-26

在唐朝,诗歌文化达到了巅峰,这不仅是诗歌艺术的形式和技巧已经到了极致,而且展现出大唐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即使是在晚唐,诗人们依旧缅怀盛世,吟诵出气象万千的名篇。但是,也有极少数诗歌显得比较另类,它们完全不像唐朝应有的风情,比如这首《杂曲歌辞悲哉行》:

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

莫吟苦辛曲,此曲谁忍闻。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

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

飘飘万余里,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

这首诗的开篇就比较吓人:孤儿失去了他的双亲,客人从远方而来,却看到了主人死去。不要再吟唱这样的辛苦之曲,这样的歌曲谁还能听得下去?即使是听得下去,也不可言说,离去却没有归期。

已经是如此惨状,诗人依然非常焦灼悲切:世人心心念念仕途前程,却如同天上的参星和辰星,出没各自不相见。早上苦于饥饿,晚上也是苦于饥饿,行踪不定走了万余里,还是贫困卑贱,一生离不开是非纠纷。

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

我们知道,唐朝人的心怀天下,眼界开放,很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不是闭门造车的。李白宁愿放弃翰林待召的官职,也要游历四方,这才有了艺术生命的巅峰,杜甫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悲欢离合,这才成为一代诗圣。王昌龄等第后主动前往前线,这才有了边塞的慷慨悲歌。

终唐一朝,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诗人极少。以志存高远之心,游历天下,践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才是大部分唐朝诗人的心声。这也是唐朝文化中与其它朝代不一样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眼中那样如花似锦,意气风发的大唐。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会如此消极呢?这要从它的作者孟云卿说起。孟云卿的经历,其实与我们熟悉的杜甫很类似。他早年参加科举,屡试不第,最终在30多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本来看上去前程似锦的他,却遇到了安史之乱。

在战乱流离之间,他与杜甫结下了深情厚谊,杜甫现存的诗歌中,就有《酬孟云卿》和《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两首。试想在那样的乱世之中,眼见亲人离散,百业凋零,又有几人能像杜甫一样,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孟云卿是一个诗人,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思想境界没有杜甫开拓。在朝廷危机,国难当头之际,他只能自怨自艾,写下了一首首悲歌。不光是这首《悲哉行》,孟云卿现存的17首中,大部分都是类似消极的思想,多感慨伤道德风气衰落,甚至发出“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的声音。

至于这首诗最后所说的那一句“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更是不值得提倡。故土情结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为深情柔软之处,但是,凡是成大事者,都要走出家门,踏遍山川湖泊,领略风土人情,才能堪破人情。故步自封,做一个宅男,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之中,是无法立足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