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种树曾被隋朝一位皇帝赐姓,也被许多诗(词)人写进了诗词

Image 2021-03-26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商人,经常外出经商,每年必须途经一次沙漠。

有一年,他坐着牛车靠近这片沙漠,牛车再也无法通行,于是便将牛儿拴在沙漠边沿小河边的一棵树上,顺手从树上掰了一根枝条,作为拐杖,徒步穿越沙漠。快要走完沙漠时他将拐杖顺手插在了沙漠里。

第二年,当他来到河边,发现前一年掰过的地方居然多长出了几根枝条,于是他又掰了一根拄着途经沙漠,当他快要走出沙漠时,居然看见沙漠尽头多了一棵绿油油的小树,枝条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走近,才发现去年无心插在沙漠里的那根拐杖居然活了过来,还长出了枝叶。他顺便又将手里的拐杖插在了沙漠里。

后来,他每经一次沙漠,都发现河边的大树上被他掰过的地方又多了几根枝条,沙漠较前一年又多了一棵小树。他认为这是一棵神树,神树希望他为自己开枝散叶。于是他每年都照做。多年后,沙漠上就多了一排绿树,好像一个指引,将他从沙漠的这一端引向另一端,他也从来没有迷过路。多年后,这排绿树下便被人们走成了一条结实的道路。

这树就是柳树,深得人类喜欢,据说隋炀帝给它赐姓“杨”,后来人们就叫它“杨柳”。

这树生命力极强,随便掰一根枝条插在地上就能成活,难怪世人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说法。

春天,柳树门帘一样下垂的枝条上就渐渐长出鹅黄般的嫩芽,不久抽出细叶,在微风里轻轻舞动,煞是好看。特别是临水的地方,岸上的柳条与水中的倒影相互呼应,相映成趣,这树,就多了几分妩媚,也多了几分柔美。

古代诗(词)人纷纷将它写进诗词里,将其婀娜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从整体到柳条再到细叶将柳树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将其色泽与碧玉类比,将其下垂的枝条比作丝带,将其均匀细小的叶子想象成了春风的杰作,实在优美。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诗句中春天的柳条显得有几分肆无忌惮的张狂,它只知道尽情地黄,尽情地绿,仙女散花般放飞雪白的绒毛样的花朵,哪管它冬来后的霜欺雪压。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最喜欢池塘边刚长出浅黄叶芽的柳条,它在水中的倒影仿若与树上的柳丝连在了一起,拉长了自己。这种情形,一个是实景,一个是虚景,然却虚实相生,互为衬托,实在有趣。

在古代,还有许多诗(词)人借杨柳来写离别与思念,更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如章唐代韩翃的《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诗歌(有人也认为是词)借章台杨柳的往日青青颜色,写出了自己对刘氏的思念,也借柳条被他人折来送别,表达了对柳氏是否嫁人的猜测。诗歌表面写柳,实则是与柳氏某年春天离别后对她的思念与牵挂。

借杨柳来写离情别意最为出名的,当属柳永的《雨霖铃》 。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将离情别绪写得缱绻缠绵。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诗词中写折柳送别这个典故?

或许“杨柳依依”有“依依惜别”的寓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更或许,“柳”与“留”谐音,希望朋友留下的意思(如“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再或许,杨柳生存能力强,常常异地生存,对母土就更多了几分怀念(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你认为呢?(作者:简宜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