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泰山石碑刻着2个古汉字,日本学者看不懂,郭沫若加2笔,恍然大悟

2021-03-26

众所周知,现在在西方使用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语言,都是表音文字。他们的字符仅仅只用来表示发音,如果要表达一个意思,就需要多个字符进行组合,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但中文不同,我国的汉字既表音,也表意,这是因为我国的文字是从图腾、绘画等形式演化而出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每一个汉字都有背后的故事,因此汉字本身的变化,比起西方文字来说也好玩而多样得多。

就拿周星驰的著名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对对联的经典情节来说,“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一联之中,“十口心”组成了“思”,“八目尚”组成了“赏(賞)”,而这就是汉字的玩味之处,这是西方表音文字很难做到的一点。

对于汉字的玩味,几千年来即使是我国古人也一直热情不减。比如现在在五岳之首——泰山之巅上,就有这这么一个题字,在一块石碑上,仅仅只写下来“虫二”两个字,而写下这两个字的,乃是清朝末年的济南名士刘廷桂。

刘廷桂是清末在山东地区比较有名的人物,此人以国学、诗词和书画见长,平时不爱政治,就爱游山玩水,在乱世之中还有如此闲情逸致,也是十分难得了。而在1899年(己亥年)时,刘廷桂就登上了泰山,并且写下了“虫二”两字。

后来,有日本的汉学学者带着自己的中国朋友一起来到了泰山之上,看到虫二两个字之后,一行人全都懵了,始终搞不懂“虫二”两个字写在泰山之上到底有什么用意,冥思苦想之后依然不得其果,最后只好悻悻地下山了。

到了1961年的时候,我国近代著名语言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郭沫若也跟着朋友来到了这里,看到了“虫二”两个字,当他发现在“虫”字之上还有一撇的时候,立即就知道了这两个字本身的用意。

他让朋友拿来纸笔,先在纸上写下“虫二”两个字,当然,这里的“虫”的“脑袋上”也有一撇。周围的朋友不解:我是问你这虫二到底是何意,不是让你临摹人刘廷桂的字啊!

郭沫若轻笑一声,拿着笔在“虫二”二字旁边各添上两笔,一时之间“虫二”两个字就成为了“風(风)月”,而后郭沫若轻轻的说:“此乃‘風月无边’也。”郭沫若能够想到这点,除了他本身的汉语与国学基础之外,也是因为“虫二”这个汉字的玩法,在郭沫若之前就已经出现过多次了。

相传当年唐伯虎为风尘女子湘英题写家中匾额的时候,就写了“风(風)月无边”四个大字,当时其他人看到之后,都对唐伯虎的真迹感到十分赞叹,也祝贺湘英获得了一块好匾。

后来唐伯虎的好朋友、当时的另一个才子祝枝山看到之后,一时之间却大笑不止,湘英心中有点愠怒,但碍于祝枝山的才气,只能问他为何发笑,祝枝山就说:“风月无边,即为‘虫二’,唐伯虎这是在骂你啊!”可见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和电影当中的唐伯虎,都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呢!

而唐伯虎和刘廷桂能够在“風月”两个字中玩出花样的原因,正是基于汉字本身每一个字都有着特别的结构和对应的意义,去掉一个“边”之后,两个字的意思就可能大相径庭,这才有这样的笑话和趣味了。

或许还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風”的里面是个“虫”呢?风跟虫有什么关系呢?按照《说文解字》一书的记载,最早的甲骨文中的“风”并非是风,而是“凤”,因为古时候我们的文字就是图腾跟绘画,但是对于“风”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古人根本画不出来,就用“凤凰飞天展翅起风”的意思中的“凤”来代指风。

但是为了区分“凤”跟“风”,后来又在“风”的旁边加了个“凡”部,表示“凡间凤息之为风”。后来经过不断地简化之下,加上“风动虫生”的自然现象,到了汉朝的时候,就已经简化成为了“風”。

而在后面的楷书时代,则彻底定形成为了后世常用的“風”,建国之后推行繁体,里面的“虫”进一步简化成为了“乂”,就有了现在简体的“风”。而这,就是《说文解字》对于“風”背后演变的故事和字音字义的记载,足见我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