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新国宝|著名文保专家吴顺清支招:保存象牙重在因地制宜
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摄影 向宇
3月16日下午,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迎来了一位全国不少文保人眼中敬仰的“老师”、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清。“先下坑看看!”一踏入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就马上穿起防护服,直奔各坑位的工作舱。此前他乘着动车从湖北来到成都,又马不停蹄地奔向广汉。
“三星堆这次象牙的保存情况差异很大。”吴顺清从现场回来后说道,比如4号坑中发现的象牙,看起来是一根根的,但推测是因为被火烧过的缘故,表面附着不少竹子灰烬,且象牙彼此堆叠,因此提取难度较大,而三号坑的象牙因为没有烧过的痕迹,则情况稍好一些,处理方式就不尽相同。
三星堆考古工作站供图
两个相邻不到10米的三星堆祭祀坑都如此,谈到国内国际的象牙保护方案时,吴顺清直言:“每个地方象牙本体周围的环境、气候等实际情况都不同,没有固定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他解释,比如在某次考古过程中发现象牙,这个团队用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象牙保存成果,你就认为这个方法就能在其他地方使用,那就是一件不符合实际的事,很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的确,文物一旦出土,地下相对稳定的埋藏环境将被破坏,器物需要与新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因此每个地方象牙埋藏的实际环境是文物保护中重要的“参考系”之一。
吴顺清举例,比如就算是同一种类型的象牙,如果埋藏在地下的时间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上万年的象牙能成为化石,这对文保工作人员来说,它和三星堆这种几千年象牙保护方式就不具备可比性,而三星堆这次的象牙含水量高,就主要采用“插板法”。再比如,一根象牙和一堆象牙的文保处理工作也不同,单根象牙不涉及堆叠挤压,相对来说就较容易提取,堆叠后的象牙可能会产生形状弯曲等情况。吴顺清补充,国外有的环境比较干燥,出土的单根象牙是藏在较为干燥的土里,因此这种象牙就可以直接和周围的土一起提取出来,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方式保护好。
从象牙的保存方式来看,一种材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目前吴顺清倾向认为三星堆的象牙或许也会采用类似于金沙的有机硅封存法,因为有机硅能锁水保湿、性能稳定、透明,有利于象牙保护,也有利于观众观赏。他强调总而言之,象牙的保护就是要坚持国家《文物保护法》里的原则,在修缮、移动、保护时,不改变文物原貌,减少干预,使用的材料具有可逆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