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演出两不误,天津茱莉亚学院“活招牌”组团来上海
“我当老师18年了,18年来,我一直保持着演奏状态。老师也需要精进和突破,因为音乐的学习从来不是毕业了就可以不学了,或者你当老师了就停止学习了,演出就是我们持续学习的一种状态。”作为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的一员,小提琴家何为无论脚程多忙,始终保持着演出的状态,并把练琴和演奏视作“备课”。
3月30日晚,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亮相,献上一场室内乐音乐会。携手登台的10位演奏家,均是天津茱莉亚的常驻教师,他们不仅奋战在教育一线,也始终坚持在演出一线。教学和演出两不误,他们是天津茱莉亚最好的“活招牌”。
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演出现场
坚持在演出一线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选拔教师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当时,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乐团成员申请来天津当老师,包括美国职业乐团的首席,但他们可能没有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提出申请,但他们的演奏水平可能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所以,天津茱莉亚学院寻找的,既要是一流的老师,也必须是一流的演奏者。”天津茱莉亚学院执行理事兼首席执行官卜怡明( Alexander Brose)向上海记者介绍。
筹备天津茱莉亚学院时,校方便憧憬,将常驻教师组成一支演出团体,通过他们的巡演、录音、大师课,将茱莉亚最高水准的体验带到世界各地。因此在2017年全球招聘教师时,校方除了要求他们展示教学所具备的学术经历和教学经验,还特意在面试时增加了现场演奏环节,最终留下来的教师,不仅擅长教书,更是舞台上的能手。
2019年秋,天津茱莉亚的20余位教师走出象牙塔,以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的方式“组团出道”,开启首个演出季,并于京津两地定期推出系列音乐会。今年3月起,乐团重新出发,先后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展开了巡演。
此番来上海,乐团带来了欣德米特《小室内乐——为木管五重奏而作》、马尔蒂努《第二号九重奏》、德沃夏克《第二弦乐五重奏》,三个曲目据说都是冷门得在路上见不着的类型。
比如马尔蒂努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而作的《第二号九重奏》,这是九重奏里最经典的一首曲子,但很少公开演出。
“这些乐器比较难凑在一块,所以不会经常去演,不像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那么常见。”何为说,天津茱莉亚的教师团队各有所长,组建乐团时,他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演出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棒的作品,但这些堪称经典的作品却不常得到演奏机会。”
天津茱莉亚学院常驻教师、长笛演奏家盖尔盖伊·伊采什给上海乐队学院学生上大师课
这些曲目都是为乐团现有的编制量身定制的。在小提琴老师纪尧姆·苏特、长笛老师盖尔盖伊·伊采什的帮助下,乐团成立了一个曲目策划团队,大家不光要考虑给每位老师展示的机会,还要考虑曲目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曲目对演奏家的要求极高,所需人数也比一般的室内乐组合多,常人很难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排练,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的平台得天独厚,得以将它们挖出来重见天日。
“比如《小室内乐——为木管五重奏而作》,对上海这样有古典音乐氛围的城市来说,让大家听一首欣德米特,可能要比听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更有趣。”何为认为,所谓的熟悉与陌生,是相对于经常听音乐会的观众而言的,“对很多孩子来说,这些曲子可能都是陌生的,都没有听过,但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也许在他们听来,莫扎特和马尔蒂努一样好听,一样能接受。”
和乐团巡演的过程中,卜怡明惊喜地发现,中国室内乐的受众非常广泛,“很多观众对室内乐并不了解,但都非常开放,包容度很高。美国的室内乐观众群大多已经成型了,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中国很年轻,音乐年轻,观众也年轻,全是黑头发,而这就是未来。”卜怡明常常在现场看到幼童的身影,音乐会结束往往已经晚上十点,但孩子们走出音乐厅时总是雀跃又兴奋,这更让他坚定了想法,“中国对于高水平、高质量的古典音乐表演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
奋战在教育一线
为了准备一场音乐会,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要集中排练五、六次,每次大约三个小时。参加完乐团的紧张排练后,有些老师马不停蹄,还要赶去参加学生乐团的排练,与学生们肩并肩演出。
今年1月是天津茱莉亚的“集中表演教学阶段”,作为常驻教师,上海四重奏的四位演奏家便深入学生乐团,在不同乐器的声部担任起指导老师,“学生们会把耳朵竖起来,听老师的演奏,听其他同学的演奏。而且,老师不是坐在前排,而是把首席的位置让给学生,让他们去学习带领自己的声部。这是我们的理念,支持学生们的学习,但不是要带领他们。”何为说。卜怡明同样认为,让学生们提前与职业音乐家合作,感受职业音乐家的工作状态,非常重要。
常年身在教育和演出的一线,何为对中国家长和琴童容易走入的误区,有着清醒的观察和认识。
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小提琴演奏家何为给上海乐队学院学生上大师课
在天津茱莉亚的大学预科部,他常常被家长们拉着问,孩子每天应该练琴多长时间?“传统观念觉得每天要练六、七个小时,这是错误的。练习的时间和质量不是成正比的,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质量。”
“有些孩子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其实是在巩固一个坏习惯。你的一次错误,大概需要重新练习十遍,才能抹去肌肉和神经上的记忆。所以,最聪明的办法是减少错误。怎么才能减少错误?慢练,简单化地慢练,绕开这个障碍物走,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何为经常要求学生们,时刻记录自己的练习心得:在练哪首曲子?想解决什么问题?花了多少时间?一周以后,再来看问题解决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带领学生不断调整练习方法,同时尽量缩短练习时间,“去年,我有一个预科学生,练琴时间从每天6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但达到了原本需要6个小时才能有的效果。”
卜怡明同样建议,如果手里有6个小时,不妨把时间拆成两半,3个小时用来练琴,3个小时用来读书,去看莫扎特、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的书,了解音符背后的世界。
“我们到现在还有一种错误观念,文化课学不好就去学音乐、学艺术,这是特别讨厌的!要知道,学音乐到最后不是看你的技巧,还是要看你的修养,艺术的、文化的,乃至整个人的修养。”何为强调。
今年3月初,天津茱莉亚学院与上海乐队学院缔结了合作伙伴关系。此番来上海,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也特别派出6位教师,和上海乐队学院的学生一对一上大师课,将演出和教学经验倾囊相授。5月,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张洁敏也将奔赴天津茱莉亚学院,指挥学生乐团演绎一场交响音乐会。上海乐队学院的三位老师:朱琳、郝杰、徐惟聆,也是天津茱莉亚学院的客座教师。
天津茱莉亚学院与上海乐队学院渊源颇深。上海乐队学院副院长兼执行长何大耿是纽约茱莉亚学院的校友,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上海乐队学院院长余隆则是天津茱莉亚学院顾问委员会的主席,“我们的合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对双方未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访学,何为充满期待。
天津茱莉亚学院和上海也着很深的缘分。作为天津茱莉亚学院的常驻教师,上海四重奏诞生于上海,圆号老师韩小光也是上海人,何为则是一位上海女婿。十多年前,卜怡明和何为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工作时,还和上海音乐学院一起创办了旧金山/上海室内乐音乐节,“我们都很喜欢上海,来上海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卜怡明衷心希望,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未来也能成为上海的常客。
何为与卜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