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创新“公众考古”形式,《万里走单骑》传递文物人的守望初心

2021-03-3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原来我是故宫看门人,现在我是遗产推广人”,今年1月,单霁翔退休后加盟的首档综艺《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在浙江卫视上线。在这档由中国文物学会与浙江卫视共同发起的中国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中,单霁翔领衔“布鞋男团”走进广阔中华大地上的世界遗产,陪伴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和现实意义。

第八期节目中,在单霁翔的带领下,“布鞋男团”共同来到“天地之中”的河南登封。他们通过对话完成了一场特殊的守望行动,以此致敬默默奉献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也致敬所有做出贡献的普通民众。单霁翔说:“有了他们的守望,我们的文化遗产还仍然神采奕奕,成为大家都能享受的一片文化的绿洲,一个精神的家园。”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由八处地点、十一处古建筑组成,构成了一部上起汉朝、下至清代的中原地区建筑史。

本期《万里走单骑》先后拜访了观星台、太室阙、中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初祖庵、塔林、嵩岳寺塔等历史遗址,并在这些地方遇见了一群可爱又可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申颖涛,原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1982年从豫剧团“转行”到观星台。在崭新的人生舞台上,他一扎根就是34年。

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参与了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遗,尽管已经退休,他仍是在岗心态:“文物人进了这个门,一辈子都是文物人,能够在这个岗位上把前人的工作往前推进,就是传承,也是我感觉到最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登封市文物保护中心三科副科长陈卫星,从小就仰慕嵩山文化。出于保护的需要,少室阙至今未对外开放,但数年如一日,陈卫星都在这里认真地检查、研究、保护……在他眼中,如此默默无闻的虔诚付出其实源于一份伟大的责任与使命——就像1942年大饥荒的时候,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古建筑专家刘敦桢为太室阙建起了一个保护棚。每代人的心愿大抵相似,就是让文物一代代完好地传下去,“根”和“魂”绝不能断在自己手上。

嵩岳寺塔管理员乔乐鹏陪伴嵩岳寺塔已经11年了,白天巡视,夜里守着,唯她一人:“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匆匆忙忙,我更希望把心先静下来,你会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

“人们对于他们的祖先创造了什么,是非常关注的,‘公众考古学’就是要多让公众知道考古的过程和考古的意义,知道揭示出来的灿烂文化跟当地民众的祖先有什么关系”,单霁翔说,文物保护需要时代传承和公众参与,“时代传承”指的是每一代人都有保护的责任。

在第八期节目中,“故宫”为农民何刚“送行”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1985年,一位名叫何刚的河南省商水县农民,把自家挖地基时发现的19件珍贵的元代文物悉数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后来,何刚在山东打工时出了事故,不幸去世了,故宫知道之后第一时间为他开追思会,向这位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深切悼念。

据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有三万四千多件文物来自民间捐赠,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专业人员担起使命责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因为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均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严。这就是何刚告诉我们的道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