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读杨绛的《我们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21-03-31

作者:安静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沉沉黑夜,一个耄耋老人踽踽独行,她在找寻不见踪影的家人。这是梦境,亦为现实。她寻寻觅觅,梦便长达万里之遥。

这位老人,就是杨绛先生。她写的这本书,就是《我们仨》。

梦里,一通莫名其妙要钱钟书去开会的电话,如命运无常的手,打乱了他们仨在三里河寓所的日常。先生笔下,便幻化出那个意蕴丰厚的古驿道。一条龙服务似的古驿道,无数个布置相同的客栈,在人生旅途上次第排布,通向生命的尽头。

先生和女儿钱瑗赶到古驿道的客栈里,钱钟书的311号(钱钟书住院时病房号)船,泊在古驿道的河边。心相系,身相聚,古驿道的船上,家人见面了。

钱钟书卧床不起,后来女儿也生病入院。古驿道上,来往于驿船、客栈和医院之间的,是先生衰老孤单的身影和渐渐沉重的梦里梦。目睹先生独自奔波的是古驿道上的杨柳。从柳枝光秃到柳叶成荫,从叶片黄落到柳梢吐翠,先生一脚一脚丈量着古驿道的漫漫长路。

小船行了一驿又一驿,客房换了一间又一间,先生送了一程又一程。1997年,眼看着唯一的女儿远去,远去。1998年,眼看着一生的伴侣远去,远去。先生的心上绽出一个又一个血泡,盖满了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先生成了一片黄叶,被风扫着,拍打着古驿道的每一寸地面。古驿道,伤别地。一家人,从此不能见,三里河的寓所不再是先生的家,成了客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先生一家人的离散,岂非世间常态?只是先生一家人的遇合,实在令人感佩。先生晚年身似浮萍,然心如宝藏。一个朴素的家,三个单纯的人,相助相伴,苦乐共享。

(2)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1935年,先生夫妻二人远赴牛津求学,相濡以沫。新租了房子,伙食自理的第一天,笨手笨脚的钱钟书,竟做好早餐端到先生床前。此后,早餐几乎成了钱钟书的“喜好”,而午饭,则是先生的专职。烟火氤氲里,绽放出多少读书以外的情趣。

不吵架的夫妻不叫夫妻,先生也不例外。在出国的轮船上,为一个法文的发音,他们各不相让,都说了伤感情的话,甚者让一位同船的法国夫人来公断,先生赢了。事后两个人却觉无趣,便讲定此后遇事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女儿的出生,增添成了三个人的快活。钱钟书因工作久别归家后,生疏的女儿护住妈妈,要爸爸去找他自己的妈妈。钱钟书一句不得而知的悄悄话,立刻使女儿和爸爸成了亲密的朋友,后来“最‘哥’们”。

回国后,先生一家几多波折。他们经历过战乱动荡,但知识分子的心依旧清明。钱钟书曾辞去联合国某一职位,因不愿做“红萝卜”受人驱使;为了避免与蒋介石握手而提前离开晚宴;解放前人心惶惶,许多人想着出逃,先生一家,以他们最基本的感情,——“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安静地留在上海。

他们遭逢运动,却不跟风,安安静静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当“牛鬼蛇神”,夫妻一同承担,还有个女儿相助,苦涩艰辛的岁月,便奈何不了他们。直到暮年,他们才安顿于三里河寓所,但他们不为名气所累,依然保持着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先生视钱钟书为一家人的老师,放置在至高地位,尽管生活中的钱钟书拙手笨脚。先生月子里,钱钟书常做打翻墨水瓶污染桌布一类的错事,先生总是报之一句“不要紧,我会……”给钱钟书一个安心。钱钟书敬重爱慕先生,关怀备至。先生怀孕,别人吉祥话说要生儿子,他宁肯要女儿,只为像先生。他评价先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瑗小时候经常生病,但并不影响她热爱读书,不断求知,成为祖父眼里钱家读书种子,父亲眼里的可造之才。她大学下乡下厂,毕业下放四清。她出国留学,回国当教授,工作加倍用心。她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又像母亲。

(3)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到达终点

先生一家,是最美的遇合。有书的芬芳,有心的交流,有爱的流淌,有朴素的爱国情怀。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剥离了外界熏染,彼此珍视、真诚相守。从相识,到死别,情意从未褪色

人皆会老,不管曾经如何叱咤风云,家都是最温暖的归宿。是心存芥蒂的冷漠伤痛,或是心无罅隙的温暖甜润,心境必是两重天地。人也终有一死,死会有先后。有了饱满的爱,后死者就有了足够的慰藉,余生有爱回味,苦痛也能酿制美酒。

先生必是爱的大赢家。家人离开后,曾经的温情和爱会填满先生心灵的每一个空隙,生根,发芽,绿意盎然。她在爱的气息里,孑孓独行,回忆爱,书写爱,咀嚼爱,在或轻灵,或沉重的梦里,寻寻觅觅。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只要人类在,家和爱就不会消失。儒家思想讲治平,但其根基却是修身与齐家。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有爱家的情怀,就有爱国的底气。

我们大多乃凡夫俗子,普通如尘埃是我们一生的颜色。但充满爱的家,是人人可经营的。充满爱的家如曲,可能有不同,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会有相同的主题——美好幸福。在某种程度上,充满爱的家,是一个人最耀眼的财富,是一个人最高端的成功。

92岁时,先生写下回忆录——《我们仨》。经历漫漫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洗礼,先生的体悟已大浪淘沙般留下最纯粹最闪光的东西。她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和洗尽铅华的文字,记叙了一个家庭六十三年的风风雨雨,表达对家人的无限热爱和思念。

105岁时,先生停下寻觅的脚步,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到达终点。但先生留下《我们仨》,为我们树起一座人间值得的丰碑。

【作者简介】安静,陕西礼泉人,中学语文教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