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助力松江新城成为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6000年前,在苍茫的荒原上,松江人民的祖先用血与汗开拓了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等远古文化,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文脉绵延,日渐盛隆。27年前的一个春日,陆军教授为家乡松江起了“上海根”的别名,还创作了一首上海童谣:“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公,住在伲村黄泥浜……”此童谣传唱甚广,被收入淮南寿县春申君黄歇之墓纪念文中。
松江源远流长的文脉,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滋养着松江的风土人情,涵养着松江的社会生态,濡养着松江的经济发展。
上海“五个新城”建设,拉开了一场具有革新性的独立城市建设序幕,新城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是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内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和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大手笔来自大格局,大格局来自大视野,而大视野势必来自高站位。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新成立的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工作会议上说,松江要落实好李强书记关于“一高地、三生态”的指示精神,建设松江新城,要坚持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科创自信。“人文松江”价值追求的高度将决定松江新城精神品质的高度。
今年3月,《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到2035年,5个新城将各集聚1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基本建成长三角具有辐射带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由此,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陆军教授陷入深思:松江新城如何能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松江新城安居乐业?他的答案是:建设新城,人文先行。
深耕史脉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张裕(下文简称“张”):陆教授,松江新城要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松江绵延数千年的独特文脉,应是一大亮点?
陆军(下文简称“陆”):是的。松江人文气息浓厚,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应该来看看。我的家乡松江,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有明以来,富甲一方。松江府文物衣冠为东南之望,与苏州齐名,并称“苏松”。勤劳的松江人在丰腴的土地上不仅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也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陆机、陆云、赵孟頫、杨维桢、袁凯、陶宗仪、徐阶、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王鸿绪、史量才、施蛰存、赵家璧等文化巨匠,如群星闪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廊中熠熠生辉。松江书派、松江画派、云间派文学等文化群体,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成就推进了古典文学艺术的发展。
张:27年前,您为松江起了“上海根”的别名,还种下一个愿望:要为“上海根”的称谓做一些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学术注解?
陆:我一直有这个心愿。2018年,按照松江区委主要领导关于“在人文松江建设方面,松江不仅要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还要创造具有传世价值的一流的艺术与学术成果”的要求,我建议,松江能否及时组织力量编纂8卷本《松江人文大辞典》,能否推出10部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能否在条件成熟时整理出版10卷本《松江历代文史典籍总目提要》?能否创建一个“上海根历代名贤故事展示馆”?以此,系统地梳理与生动地再现松江的历史文脉。
张:要完成这些高难度、跨学科、创纪录的大工程,仅靠您一位学者的力量,恐怕力有不逮?
陆:必须在机制体制上有所创新。我向松江区委建议:成立一个在学术研究与创作引领方面具有示范性意义的高端学术机构,由这个学术机构来统领这些重要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项目的实施。这些建言获得了区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之后的实践中予以大力支持。
张: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以独立的高端学术机构出现,专注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科学研究,这在上海各区开创了先例。
陆:从2018年3月我最初提出构想,到同年12月此构想被写入区委文件,再到2019年7月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正式揭牌,期间不过一年多时间,可见松江区委、区政府决策果断,执行力强。2020年5月29日,松江区委又正式任命我为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上海市松江区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院长,自此,以民办公助方式运行了一年的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正式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在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原有12个事业编制基础上,区编办又给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增加了12个事业编制。众所周知,增加事业编制极为困难,但松江在体制机制上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当然,这也给了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巨大的压力,倒逼我们决不能把研究院办成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的扩容版,或是文化馆部分职能的升级版,或是区政府某个职能部门下属科室的加强版。它应该是人文松江建设的人才高地,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文化高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托与松江人民的期待。
张: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甫一开张,就主持推进了“一典六史”的编纂工程?
陆:建设“人文松江”,挖掘特色资源,讲好松江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做出新的成绩,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要设计好。
责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