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艺术焕发新生机!雄安新区非遗芦苇画展现水乡风光

2021-04-0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时,“蒹”指的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葭”就指芦苇。初春的白洋淀,迷人的风景中少不了芦苇的修饰与点缀。而在勤劳的水乡人手中,芦苇又成了作画的材料。近年来,雄安新区非遗芦苇画声名鹊起,传承人刘永乐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3月底,记者走进刘永乐位于安新县城的工作室。工作室内,琳琅满目、大小不一的芦苇画挂满了墙壁。正对门,一幅作品率先吸引记者的目光。

刘永乐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名为《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曾在雄安新区多个地点进行展示。画作中展现了雄安站、千年秀林和白洋淀栈桥的风光。作为新区人,刘永乐见证了新区4年来的变化,他说:“亚洲最大的高铁站建在了雄安,千年秀林提升雄安植被覆盖率,这都是非常自豪的事情。”而在白洋淀栈桥的板块,刘永乐特意画出了十几只天鹅,他说:“画出来的,都是我亲身见到的。这几年白洋淀水质变化尤其明显,天鹅、白鹭悠然自得,风景宜人。”

眼前这些画作全部由芦苇制作而成。据考证,芦苇画源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刘永乐说:“芦苇画采用材质是纯天然的,而且芦苇这种材质特点鲜明,它在一定的光线之下散发着淡淡的、柔和的光泽,让人心旷神怡。此外,芦苇画有一种浮雕的感觉,视觉冲击力特别强。”

刘永乐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端村人,从小看到的便是摇曳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打渔的老翁。从6岁开始学工笔画起,这些深深烙印在心底的场景就成了他笔下的主角。刘永乐创作芦苇画已经20多年了,剪、烙、烫、熨、组等几十道制作工艺他都信手拈来。

4年来,芦苇画知名度逐步提升,销量也水涨船高,刘永乐创作的10米以上的芦苇画就有十几幅。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十万大军建设雄安蔚为壮观,今年又恰逢建党百年,刘永乐直言,“今年会是创作的大年。我将创作一些有温度、有生命的作品,体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比如雁翎队、张嘎子以及新区建设者等。”

刘永乐筹划在雄安三县开设30期培训班,免费教授芦苇画的制作技艺,振兴芦苇画产业。他说:“芦苇画好上手,经过培训后,雄安的居民可以以此谋生,传承技艺的同时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另外,芦苇画就地取材,也可解决白洋淀芦苇的利用问题。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