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潮汕人为什么重视清明节?

2021-04-03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作为遵守传统文化的潮汕人,过清明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什么潮汕人如此重视清明节呢?

潮汕人深受宗族观念影响,清明节扫墓祭拜,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祖,而是他们崇尚血缘宗亲的一种形式。

潮汕人的宗族观念很强。潮汕人在外喜欢把潮籍乡亲统称为“胶己人”,这种从地域、大宗族角度上的互相体认是潮汕人宗亲关系又一表现形式。

在他们看来,潮汕人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情感。潮汕人曾经历艰苦岁月,他们通过清明节饮食风俗来感恩岁月,忆苦思甜,开始新生活。

对潮籍华侨来说,清明节是思念故土远亲的节日,并在长久的生活演变后,几乎成为了一种仪式。

很多在外的华侨讲团结、讲义气,在海外各地组建潮汕商会、建设潮汕文化馆等等,并且坚持讲潮汕话、回国支援家乡建设等。

这样深重的故土情结,让他们虽然身在海外、身为华侨,却始终不忘自己是潮汕人,自己的血液、根基都在潮汕,即所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因此,每年清明时节,仍有不少潮籍侨胞回乡扫墓,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思亲思故的情感仪式。

清明节潮汕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潮汕乡民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以求平安吉祥如意,年年好兆头。

潮汕农谚有:“杨柳青,而蒙蒙;杨柳千,晴了天”、“插柳挂青,福降农家”和“檐前插柳青,农夫望庄稼”,表达了世人祈望风调雨顺,田增产人增寿,依恋清明插柳,祝福康宁益寿、五谷丰登之情怀。

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潮汕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

《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是古俗, 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 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问踏青赏春。

玩“半仙戏”

古今清明玩“半仙戏”(即玩秋千)是承袭寒食习俗。宋代惠洪诗僧咏《秋千》诗云:“画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潮汕荡秋千历史悠久,宋朝陆秀夫于景炎元年被贬潮州,谪居辟望港口见乡民荡秋千很有趣,当众赞道:“此举可强力也”。嘱其属下与民共乐,潮人清明荡秋千世代相沿成风。

祭品

猪肉、鸡、鸭、鱼、猪肝这”五牲“是拜祭时必需的,而且摆放有讲究,最中间摆猪肉,然后左鸡、右鸭,再左鱼、右猪肝。因为潮汕近海,海鲜自古是祭祖中必不可少的供品。

清代潮阳沙陇郑氏仁房保存有一份宗族四时祭祀的食单,其中鱼一项就注明必须用马鲛(蓝点马鲅)或乌鱼,这种鱼经过特殊处理,称为“生炊马鲛”。这“生炊马鲛”祭拜之后,便可以拿来食用了,细嫩鲜美的鱼配上佐料、咸甜的贡菜,别有一番风味。

禁火寒食

禁火寒食习俗源于春秋晋文公为悼念名臣介子推而特令三月初五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此习惯世代相沿成为习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描述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和“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描述寒食的情景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来源:时年八节、潮阳发布

-The End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