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清明|愿这份音乐的情绪可以带给远在天边的故人一份挂念

2021-04-04

四月烟雨朦胧,美景美色,却总带着淡淡的忧伤。每到此时,点点滴滴的雨水都在滴在我们的心上,思念的种子再次生长,又一年清明节即将来到。

我们缅怀先人,思念至亲、友人。思念之余,更应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好好活着,才是对故人最好的告慰。这是个祭奠怀古的日子。而无论哪个时代、国家都有自己祭奠亡人的节日,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故人的思念。

音乐是人们情感最直接的寄托,那么今天,小库就与大家听一听不一样的音乐,感受音乐家们那一份厚重而沉郁的情感。

莫扎特 |《安魂曲》

01·

莫扎特 |《安魂曲》

欧洲音乐史上有三大安魂曲,指的是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和佛瑞的安魂曲。

《安魂曲》诞生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

1791年,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将不久于人世,他不愿意将未完成的作品留给人们,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直到12月5日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后由他的学生绪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

“安魂曲”是弥撒曲(宗教音乐一种重要的体裁)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以音乐为手段在死亡面前对人类生命的一种反思。

而莫扎特的《安魂曲》,使用传统的安魂曲形式,共有16首歌曲,其中继叙咏部分有5首歌曲,奉献经部分有2首歌曲;在体裁、配器、感情抒发等方面,都体现了莫扎特天才的创造力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他不仅将18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且对后来的宗教音乐及其它领域内的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安魂曲》开始是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安息。

莫扎特似是对宗教音乐的反叛。虽是按传统形式而写,但音乐部分无论是宏伟的合唱还是抒情的独唱,都与宗教主题的教条气氛不尽一致,整部作品充满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作曲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倾听时,似有静心宁神之效,让人身临其境,能够进入到莫扎特的音乐世界里,在他所创造的音乐世界中安静徜徉,在这静谧的音乐世界中翱翔。

//

肖邦 |《葬礼进行曲》

02·

肖邦 |《葬礼进行曲》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是受骷髅的启发而成的。

肖邦来到法国画家齐姆的画室解闷。当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做噩梦,梦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里去。这种梦境让齐姆想起了画室一骷髅被扮成钢琴演奏者的形象。

#肖邦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邦,不曾想这竟然启发了这位音乐家的灵感。晚上,肖邦脸色苍白,目光凝滞,裹着一条被单,紧靠着骷髅坐下。突然,画室沉寂的空气为宽广、缓慢、严肃、深沉的音乐所打破,原来他是在钢琴上创作《葬礼进行曲》。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

#肖邦的葬礼

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华沙圣十字教堂里。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他的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乐曲没有前奏。第一部分开始的音乐是弱起,描写送葬的队伍,肃穆而缓慢地行进,远处不时传来低沉的丧钟声,音乐在弱的音量中透着坚实饱满。

第二部分虽与第一部分在速度上保持一致,却向人们展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音乐景象,美妙动听的旋律像温暖的春风和煦而舒适,好像是作曲家看着送葬队伍渐渐走近,脑海中浮现出曾经美好的画面:祖国大好河山,人民在富饶的土地上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亦真亦幻。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虽依旧是弱起,但多了一个渐强,表示送葬队伍正慢慢经过人们面前,本还沉醉在美好的回忆当中时,却硬生生被带回了残酷的现实:战士们牺牲了,祖国沦陷了,音乐中充满了悲伤和愤懑。音乐由弱结束,最后的和弦余音在空中久久地回荡着,象征着送葬队伍已经渐渐消失在远方的薄雾中,可是人们不愿离去,依旧伫立在原地,悲伤的情绪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迟迟不能散去。

//

拉赫玛尼诺夫 |《悲歌三重奏》

03·

拉赫玛尼诺夫 |《悲歌三重奏》

1893年,为了缅怀一代音乐巨擘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写下了堪称绝笔的《悲歌三重奏》,以献给天堂中的伟人。

《悲歌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合奏)是20岁的拉赫玛尼诺夫所作。

同名为悲歌,且都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柴可夫斯基的《悲歌三重奏》是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安东·鲁宾斯坦,而拉赫纪念的是柴可夫斯基。结构上,前两个乐章与柴可夫斯基的三重奏如出一辙,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变奏曲。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第三乐章,不像柴可夫斯基只有一个重复第一乐章主题的结尾。

#拉赫玛尼诺夫

由大提琴开始神秘的空弦音,小提琴随即加入。钢琴以其哀痛的触键奏出了乐器中唯一的主旋律,仿佛是从天堂而来的、天使悄然哭泣的声音,发自肺腑,即非叹息亦非悲怒的急吼,那是一种真正的忧伤。

三种乐器再次交融,分享刚才的大起大落,旋律哀伤流动,蜕变成永恒,成为了谣唱的悲歌,伤感中带着一丝绝望,对死亡的绝望,对愁闷的绝望。

最终,引入第一乐章悲歌的主题,最后在钢琴死一般的寂静中结束。

这是一种真正的悲痛,无法拭去且极致凄凉,似是丧失一切。拉赫玛尼诺夫用音乐表达出的绝望,让听者陷入沉痛、哀伤,留下悲情的泪水,却也被拉赫在其中的情感所感染、感动。

此前,1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曾创作过一首“悲歌”三重奏——《第一钢琴三重奏》,一部单乐章作品,奏鸣曲式,短小而紧凑,足见拉赫超强的个人风格。钢琴在大提琴的喃喃低语背景下奏出哀伤的主题,极其优美,但也充满了忧郁的味道;大小提琴交替重复着这著名的旋律,使得它更加缠绵多情。整部作品就在这种悲剧色彩的气氛中纠缠着,最后结束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中。

当我们的心灵沉浸在故人逝去的哀伤中时,是需要寻求一些替代品去填补这些失去的部分的,而音乐恰好能给予我们陪伴。音符围绕着我们跳动,会引导我们慢慢释放出这种情绪。一曲终了,心灵将得到疗愈。

人生难得,离别常有。生死是我们唯一不能左右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坦然快乐的面对。清明节存在最美的意义就在于教会我们去面对死亡,并学会用爱去创造更多生的希望。

听一听这些音乐吧,听一听这些音乐吧,享受情绪,寄托怀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