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墓中最怕看到的就是鸡蛋,专家:不是迷信,要格外小心

Image 2021-04-06

三星堆遗址的再次重启让人们对考古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工作的时候通常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与压力。毕竟古墓大多深埋于地下与山中,其中藏有什么在未开启前都是未知的。而古墓中许多东西在长期的环境改变后都会发生质变,考古工作往往遇到也是心中一紧。尤其是古人墓葬中的一些有机物譬如鸡蛋。在我们的生活,鸡蛋自然不足为奇,但古墓中的鸡蛋却让考古专家颇为忌惮。因为考古所追寻的便是时间的真相,鸡蛋本身虽然无甚稀奇,但一个历经千年的鸡蛋,它的研究价值便早已超过其本身的价值。

作为考古时最为头疼的物品,可以说也是最害怕看到的物品,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甚至怀疑难道21世纪了还用迷信指导工作?毕竟这与许多小说中的情节颇为相似,艺术创作的古墓中历来就是各种禁忌,加上传统文化的各种传说,难免让人有这样的想法。不过事实上,这并不是迷信,其中道理非常科学。

古代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鸡蛋对常人而言都是奢侈品,人们大多用其来换取钱粮以维持基本生活。所以将其用以陪葬的更是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虽然稀有和少见,但古人将其作为陪葬的还是有所考据的,而古人还有鸡蛋涂红后陪葬的习俗,最早关于红鸡蛋陪葬的记载是在晋朝。说明古墓中发掘鸡蛋是完全有可能的,通常发现文物都是倍感惊喜,唯独发现鸡蛋让人头疼,专家解释说让人头疼的关键原因有二个。

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古墓都是存在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而鸡蛋长期存放必然变质的到底是众所周知的,在古墓的封边环境中鸡蛋内部是否会衍生细菌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通常专家发现鸡蛋时都是异常的小心,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还要预防其存在危险的可能。倘若真有细菌,在那样的环境中传播显然是无处可逃的。

其次,无论鸡蛋是否存在细菌,但长达百年甚至千年的环境作用下早已今非昔比。古墓中潮湿阴暗的环境,必然使得鸡蛋内部的蛋清蛋黄消失不见,而蛋壳在长年累月的空气侵蚀必然吹弹可破。如此脆弱的鸡蛋壳如果没有特殊设备与技术恐怕想带出古墓都难,更别说随意触碰了。在面对极易损坏的文物时,寻常的清理手段自然要因时制宜。

不难看出考古专家对文物的良苦用心,那些在博物馆中熠熠生辉的文物,都是考古专家夜以继日的细致体现。在面对文物清理修复时,往往都是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面对鸡蛋一样脆弱的文物更像是做手术的医生一样,即便是不易损坏的诸如青铜器等文物,在清理时也必须兼顾上面的纹理,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使得纹理缺失,对考古研究必然造成重大的阻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