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儒家说过以德报怨吗?孔子说:没有,这都是不学无术之人的诬陷

2021-04-07

现代人在劝说人不要记仇记恨的时候,总是喜欢说要学习古人“以德报怨”。这时候如果有小孩子在边上可能会问上一句,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人家对我很好的人我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和对我不好的人一样吗?这时候家长估计就要摆出家长的威风,好生训斥一番孩子了。

那么以德报怨又是出自哪里呢?很多人说这是出自《论语》,是孔子亲口说的。历史上儒家的孔子真的说过“以德报怨”这回事吗?

要说孔子说过,他倒也确实说过,但是却完全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以德报怨”的意思,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原文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原文当中并不是孔子希望大家“以德报怨”,相反他是反对以德报怨这种做法的,而且理由跟小孩子反问家长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呢?所以孔子最好提出了他的应对方法,那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真正的儒家跟现代人所理解的儒家有着很大的不同,真正的儒家是讲究恩仇必的,而且对于异端思想,儒生们并不是采取所谓的“包容”,而是对之进行强烈的攻击——百家争鸣争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对异端思想的攻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儒家关于报仇的态度。

儒家对于报仇尤其看重,尤其是涉及到家国方面的事情,如果有人侮辱了你的家人,儒家是坚决支持你去报复他们的;如果敌国侮辱了你的国家,儒家也坚决支持报仇雪恨。

汉朝时期,由于汉朝初年国力衰弱,匈奴人经常欺凌汉朝,给汉朝留下了许多耻辱。等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开始学习《春秋》,《春秋》是儒家的著作,但是却有三个注释版本(其实是五个,不过有两个失传了),而汉朝最喜欢《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里面写道:

“公羊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孔子曰:“王道复古,尊王攘夷”

汉朝的儒生把这种学说进一步推进说:

“汉朝是故曰:“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也就是说,儒生根本不讲究什么“以德报怨”,男子汉大丈夫就该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为什么会有“以德报怨”这种想法呢?

那么是不是汉朝的特殊历史条件改变了汉朝儒生的观念呢?其实并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人都非常的注重报仇雪恨这个概念,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古人把报仇雪恨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

勾践被吴王夫差打得亡国,勾践为了报仇,不惜以国君的身份去为夫差当奴婢,让他自己的往后给夫差当丫鬟,为了获得夫差的信任,他甚至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期间可以说是非常的丢人现眼了,勾践作为一个诸侯王,在被夫差俘虏期间,丢尽了诸侯王的脸面。但是等到他复国之后,励精图治,然后打败夫差,所有的人都觉得夫差是一个大丈夫。

在故事“干将莫邪”里面,制造了宝剑的干将被楚王杀了,他的儿子一有了意识就以报仇为执念,在他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带着宝剑前去复仇,由于他年纪小,不知道如何下手,碰到了一个剑客,剑客听说了他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志气,决定去帮助他,并且最后一起赴死。因为他们都觉得报仇雪恨是一件非常合理和正义的事情。

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设计师周公旦在设计周礼的时候就这么设计了,所以《礼记》里面写道: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看看对于复仇的概念,孔子甚至于比公羊学派还要激进,他主张自己直接带着武器隐藏起来埋伏仇人,如果在大街上遇到了,就直接拿起兵器与之战斗。

所以说,孔子是绝对没有要后人“以德报怨”的。

那么以德报怨又是为什么被后人以讹传讹成了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呢?我想真正的以德报怨肯定是在古代中国没有市场的,而中国人提倡的是大公无私,不以私仇而害公义。所以经常在史书当中发现两个人私底下是死敌,甚至见面就打架,但是因为对方都是栋梁之才,所以在向国君推荐人才的时候,他们往往又推荐自己的死敌。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廉颇与蔺相如了。廉颇嫉恨蔺相如受到赵王的高规格待遇,蔺相如并没有因此而在赵王面前对廉颇进行中伤,反而对廉颇“退避三舍”,这并不是因为蔺相如要“以德报怨”,而是因为他不想因为他们两个之间的私人矛盾而影响到国家的利益。

而廉颇听说了蔺相如因为国家的原因才“畏惧”自己,他感到十分的羞愧,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也不是廉颇要对蔺相如“以德报怨”,仅仅只是因为廉颇敬佩蔺相如这样大公无私的人而对自己为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感到羞愧而已。

然而后人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以讹传讹,把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渐渐的说成了“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是孔子点名批评的恶劣思想,怎么可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这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对孔子的污蔑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