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长安十二时辰》的“大唐美学”,只是盛唐一角|书单

Image 2021-04-08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上元节,长安,李必坐在新成立的情报局靖安司,等着望楼传来的消息。

张小敬随姚汝能走进西市,先来了一个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胡饼全套。

许鹤子梳着“双环望仙髻”,在斗采花车上与万人合唱《清平调》。

三个狼卫为了躲避官兵的追踪,戴上面具、在街上跳起胡旋舞……

为什么这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都愿意聚集在“大都会”长安?

为什么140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通过影视作品,一次次想要重现唐朝的恢弘气象?

影视剧作品拼凑的唐的面貌背后,真实的盛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它曾像19世纪的不列颠、20世纪的美利坚一样,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碾压诸国。它疆域的辽阔壮美,诗书的浪漫奔放,心态的自信雍容,令同时代的人和后来的人都魂牵梦萦。

唐因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横亘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现象级存在?答案的确不是一两部电影呈现得清楚的,需要借助几代历史学教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才能帮我们厘清模糊、混乱的唐朝知识,补上这重要一课。

━━━━━

书单 | 理解盛唐

唐代的制度、文化、思想、物质文明、对外交往

-政治·制度-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7

本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社会政治史·隋唐五代卷

萨孟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2

萨孟武所著《中国社会政治史》全书共四卷,本书为第三卷。全书纵论中国各朝之兴亡得失,除考据政治制度外,更引用社会、经济、思想等各层面的相关资料,以评析这些层面的变动如何与政治制度相互影响,最终甚至成为朝代更迭的因素。

书中除了详述宫中、府中权力的转移、倾轧外,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介绍币制、税赋、力役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如何冲击历史的演进。其着力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之因果关系,剖析了各类社会情况,如民风、士气、经济、国防、户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及生产力、各种阶层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对于政治现象有何影响。

-思想·学术-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华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礼是郑学”之说来自《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而作者以此作为理解经典、分析经说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汉唐经学诠释的发展脉络,提出汉唐经学传统是以如何理解郑玄为主轴构建而成的。本书以晓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古代经学家们的思维世界,回溯了从郑玄之学创立,到唐代《五经正义》的编订为止,近五百年间经学的发展历程。书中围绕郑玄学说以及后来学者对于郑玄的质疑、批评、调整和曲释、回归等等,从经说本身的内容发掘其中的演变关系与学术特色,提出了许多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论断。

义疏学衰亡史论

乔秀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2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哲研究离不开手的基本资料,但以往几乎没有人真正探索过唐代贾公彦、孔颖达等人编写注疏的思考过程。读书不是淘资料,而要体会作者 心思。刘炫学问很大,批评前人颇有据理不饶人的执着气势,又因这种批评不可能马上被学界接受,所以经常用讽刺的语气,既自尊又自卑。贾公彦有 时拼凑旧说改头换面,不顾其说破绽四出,反而因小聪明而自鸣得意。孔颖达基本接受刘炫学说,《书》《诗》《左传》正义皆以刘炫《述议》为基础,又要消除刘炫的偏激,《礼记》以皇侃《义疏》为基础而兼用刘炫新说进行粗糙的调整,充分显示官方办事的特点。

阅读注疏,我们都能感受到刘炫、贾公彦他们的神态,或怫然或莞尔,而体会他们的思考,就是读经学著作的乐趣所在。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四册)

钱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12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隋唐部分,重点论析唐代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大贡献——古文运动和禅宗,及一些关键人物,如王通、韩愈、柳宗元、六祖惠能等,通过上溯魏晋下究宋明,透彻地点出了中国学术思想转变之大关键所在。

-文明的交汇-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本

葛承雍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01 绵亘万里长(《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交流卷》)

02 胡马度阴山(《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民族卷》)

03 番僧入华来(《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宗教卷》)

04 拂菻花乱彩(《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艺术卷》)

05 绿眼紫髯胡(《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胡俑卷》)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最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20多年来始终坚持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开展对汉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互动问题研究。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代表中国学术界有关外来文明入华研究的最高水平,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对话,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全书总书名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分为五卷,即《交流卷:绵亘万里长》《民族卷:胡马度阴山》《艺术卷:拂菻花乱彩》《宗教卷:番僧入华来》《胡俑卷:绿眼紫髯胡》。在书中,作者纵论胡汉文化如何在汉唐时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具体考察了入华胡人的生活状况,探讨外来文明对中原建筑、书法、绘画、雕塑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挖掘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作者长期工作于考古文博的一线,亲身接触大量新出土但尚未刊布的考古文物及文献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撰写多篇文章并配以重要的图片,这些研究文章对于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对于建立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作者关注的地域空间大多与汉唐以来丝路沿线的族群、政权相关联,对于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基础性研究,对于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构想有着积极作用。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荣新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8

源于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 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荣新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1

中古时代来华的商胡贩客,其中最持久而活跃的族类,就是被称为“九性胡”的粟特人。作者以文献、文物和文书为依据,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粟特聚落是全书论证的基点和重点。在作者笔下,群体的结构化和分布的网络化,形成一片富有异彩的景观。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交融的考察更具体化也更理论化了。同时,此项研究不仅仅是考证文化交流中早已存在的有趣史实而已,也将为人们今天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张国刚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

“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最大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东方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本书从历史与文化视角,重点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透过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深入阐述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文学-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7

《元白诗笺征稿》1950年由岭南大学出版单行本。全书分《长恨歌》《琵琶引》《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新乐府》《古题乐府》六章及附论五篇,30余万字。全书以考据的形式对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笺证,旁及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

[美] 薛爱华 著 程章灿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10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

[美] 薛爱华 著 程章灿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10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改造成了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

初唐诗

[美]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3

本书为宇文所安的成名作,1977年初版以来便在汉学界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很大,至今仍是一本独树一帜的断代文学史。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系统性地处理了从南朝宫廷诗到盛唐诗之间近百年(618-约713)的初唐诗歌,它的历史定位,它的经验、规律与轨迹。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沈佺期、宋之问;从宫廷诗的惯例到律诗、古体诗的逐步成熟;从时代氛围、宫廷政治到文化生活对诗歌写作的影响,作者一一细梳了夹处于强大的宫廷诗传统和潮流下的初唐诗人们如何既利用、完善又对立与突破既有的诗歌规范,从而缓慢地向盛唐诗过渡与迈进。

盛唐诗

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3

作为汉学家,宇文本书的立论颇为新颖大胆,质疑乃至否定了许多习见、传统的观点,以为盛唐诗歌的标准不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几个大诗人来界定的,也不是被切断了历史的一个多姿多彩的瞬间,而是在诗歌观念、题材、风格乃至技巧等方面持续地发展和变化的复杂过程。比如李白杜甫并非盛唐诗的典型(王维才是),王维、孟浩然并非如人想象的那般风格相似;主宰盛唐的是由南朝宫廷诗衍变而来的“京城诗”,而盛唐的伟大成就却是由京城外部的诗人创造的,等等。细读分析也非常新颖到位,有许多感受和分析是作者的“独家”,也是他的研究特色。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

宇文所安 著 陈磊 陈引驰 译陈磊 陈引驰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3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不像前两部那样是完整的“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中唐意味着“中世纪的终结”。

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 (827—860)

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3

宇文所安唐代文学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本书对晚唐诗的风格、形式和意蕴的变化有独到的阐释,对李贺、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有不同于前人的精审解读。而且基于在中唐余韵影响下晚唐独特的社会文化状况和历史地位,作者在本书中有不同于前三部的对文学史的新叙述,如更加注意文本是如何保存下来和如何在当时流传的,诗的写作与在当代的流传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有当时的诗歌与盛唐诗歌之间、与宋代诗歌之间有怎样的关联等等。

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

吕正惠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06

唐宋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新评估,将古文和宋诗的成就诉诸于前,并对很多唐宋文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释。历史化地把握唐宋文学成就之大要,更可见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有容乃大之特质。

-文化·名物-

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荣新江 辛德勇 孟宪实 韩昇 葛承雍 于赓哲 李四龙 西川 苏泓月 尹吉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3

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或许就是唐朝。她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卓越于世,极具辐射力。

本书邀请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从全球视野和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唐帝国,在吸纳近数十年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实而活泼地讲述唐代的政治文明、物质生活和审美风尚,并通过佛教、诗歌、乐舞、书画等主题,立体呈现唐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千年不坠的伟大传统。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