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偏见产生于人脑的分类功能,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1《布雷顿角的叹息》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著 文嘉 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12
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生活在加拿大,两百多年前,他红头发的祖先卡隆带领家人跨越千山万水,从苏格兰高地的布雷顿角去往新大陆,如今,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加利福尼亚的海滩、南美的矿区、非洲的沙漠……但不论在时间和空间上走了多远,布雷顿角始终在这些红头发的苏格兰后裔心头叹息——三月冰层的断裂、葬礼上老人诵读的圣经、巨头鲸与夏日的歌声……
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借麦克唐纳家族的故事讲述了移民大陆的文化版图,追索了移民心头久久怅惘的故土之声。麦克劳德一生只出版过《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和《当鸟儿带来太阳》两部短篇小说集,《布雷顿角的叹息》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历时十三年完成,曾获柏林国际文学奖。
《拳》
何大草 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4
成都作家何大草自青年时期就被剑迷住了。1975年春,成都郊区出土了一堆战国青铜剑,上有蝉纹,寓意死而转生,这是何大草第一次领略剑器的骇人之美。第二次是在南京博物院,两把瘦长的剑在六朝烟水气中显得格外突兀——南京这座古都的气质在江南地区也颇为冷冽。从那时候起,何大草就决定要写一文一武两部小说,文即去年出版的《春山》,武就是这本《拳》。
《拳》是一个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林传说。那时,金庸小说风靡校园,学生们每天打沙袋,学李小龙尖啸,一个懵懂的青年就此踏上了寻访大师之旅。他很快发现,那些每天拳打脚踢、谈论武术的人常常不堪一击,胆怯怕事,反倒是茶馆里的幺师、寺院里的禅师、天真憨厚的姑娘显得不同,或许真正的武林隐于市井之间。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
[西] A·埃斯特万 A·G·奎尼亚斯 著 侯建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3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斯特……上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发生了一场“文学爆炸”,这些作家的名字和作品随着爆炸掀起的层层波浪抵达欧洲,并最终于90年代在中国登岸,引起巨大反响。
回看“文学爆炸”,它给世界带来的礼物绝不只有文学作品,“文学爆炸”作家们的友谊与矛盾、他们在彼时政治激流中采取的行动,都是这场文学运动的宝贵遗产。不论他们自身的观点立场如何,每一位“文学爆炸”作家都无法回避古巴革命,他们的日常交流中满是关于古巴的辩论,写下的文字旁也总是徘徊着古巴革命的幽影。马尔克斯与略萨曾建立了一段互相欣赏的亲密友谊,后来则在对古巴政权的态度上分道扬镳,一个成为卡斯特罗的密友,一个成为卡斯特罗的终身批评者,老死不相往来。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采访了多位作家以及他们的朋友,引用了许多未曝光过的私人信件和个人陈词,尝试从“文学爆炸”小团体的生活中去捕捉和反思文学与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读者们熟悉的那些大作家,他们身后的编辑、代理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神圣左翼”的运动者们也逐一登上舞台,钩织起更加复杂、冲突的思想世界。
《偏见》
[美] 珍妮弗·埃伯哈特 著 叶可非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4
偏见常常带有歧视、狭隘的意味,但偏见首先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从认知科学来讲,偏见产生于人脑的分类功能,不论一个人受教育水平如何,他的大脑总是会倾向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在一起,这一过程可以用中性的“前见”来描述。但问题是,前见是如何变为偏见的呢?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珍妮弗·埃伯哈特指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偏见影响。在这本书中,她从种族、性别歧视的案例中剖析偏见的来源以及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对前见转向偏见的问题有所回应。
《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英] 詹姆斯·苏兹曼 著 蒋宗强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3
人不工作就要挨饿,这是在今天获得普遍认同的观点。不过, “工作”概念的产生相当晚近,近代以前的人们更多地认为自己是在劳作。在人类的历史上,工作只在靠近今天的最后5%时间里才成为个体生活与整个社会的主宰。
工作的概念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命历程?如今一切围绕工作展开的人类世界将面临怎样的未来?剑桥大学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梳理了工作的历史,运用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视角来讨论工作的前世今生,从早期人类社会的劳作聊到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兴起。他认为,人类在很早以前就用远少于现在的劳动时长过上了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现代人在稀缺经济学的策动之下沦为了工具,工作越来越成为目的本身,而不是过上良好生活的一种途径,因此,勤奋成为了最高尚的道德价值之一,人也逐渐被工作吞噬。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或许是人类解放的一个契机。不过,人类社会今日的自动化程度并不低,我们却没有看见丝毫解放的踪迹,正如另一位已经去世的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所指出的,人类陷于无休无止的工作,不是技术和生产力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机制的问题。
《百年世界动画电影史》
[法] 奥利维耶·科特 著 张健 王星辰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4
每一代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童年的动画形象,但也有一些经典的动画形象为不同代际所共知,例如猫和老鼠、小鹿斑比、齐天大圣、阿童木、龙猫等等,这些角色几乎串起了动画电影自诞生至今的百年历史。法国动画史学家奥利维耶·科特在这本书里介绍了那些我们熟悉的荧幕动画背后的故事,并配以500余幅插图做出了全面呈现。
从华特·迪士尼到手冢治虫,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到吉卜力,读者们可以看到动画艺术家们对商业和艺术的考量取舍。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百年动画电影史没有严格地将时间作为串联线索,而是按大洲、国别分类,从而打破了以某几个地区为中心的叙事,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使得我们在回顾那些熟悉影片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拉美、大洋洲、非洲等地的动画历史。
《章鱼的心灵》
[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著 黄颖 译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3
哲学家未必坐在扶手椅上对着壁炉思考问题,他们还有可能跃入海中,在与身无定形的头足纲动物的相遇中得到启发。悉尼大学的科学哲学教授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家,他对身心问题感到着迷,致力于探索知觉、智力、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人类看待其他动物时,要么觉得它们空空如也,没有脑子,要么觉得它们只是自己的低配版,“拥有堪比人类儿童的智力”已是最高赞誉。戈弗雷-史密斯提出了质疑:既然意识产生于一定的身体进出,那动物也应该有基于自身生理特征的主观经验,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就像章鱼这类头足纲动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眼睛,背后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大脑——它们的大部分神经分散在全身,如果想要了解“他者”的心灵,没有比头足纲动物更合适的研究对象了。
这本书同时也是关于动物的演化故事。意识研究常常被和生物、宇宙的演化放在一起来谈,在一般的演化论里,生命的演化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人类立于高不可攀的顶端,接下来再按与人类的相似度依次排序。但戈弗雷-史密斯向读者揭示,章鱼不是远古简单生命的幸存者,而是与人类一样经由漫长的分化演变出来的,两者存在于同一棵演化树上。
《流行病调查局》
[美]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著 翟辛谊 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3
世界上有这样一小群人,担负着一份特殊的情报工作,他们的侦查对象不是某个公司、国家,而是微不可见的细菌与病毒。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于1951年首次集结。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担心二战后会爆发生物战争,通过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设立了流行病情报服务项目(EIS),也即本书所说的“流行病调查局”,为学员提供流行病学培训课程。学员里有医生、护士、微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甚至律师,他们前往世界各地追踪流行病的踪迹,成功地阻击了脊髓灰质炎、霍乱和天花等疾病,如今,他们又将注意力转向来自人类现代社会内部的健康威胁——吸烟、肥胖和枪支暴力。
美国记者马克·彭德格拉斯特采访了超500名EIS学院及其家属,结合丰富的案例研究,讲述了60年来EIS不为人知的故事。流行病调查员的工作并非像流行文化想象的那样,穿着白大褂或迷彩服,在职业安保的陪护下穿梭于实验室和丛林。想要获得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像人类学家一样融入当地社会,以自身的坚毅和灵活性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个体与流行病相遇的小故事,有时候比宏大的叙事更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