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谢其章x止庵:写作最好有个依靠,我们写作最大的依靠就是北京

Image 2021-04-12

撰稿丨吴俊燊

“写作最好有一个自己的依靠”,止庵说道,而对他和谢其章而言,写作最大的依靠即是北京。正是有这个城市的生活,他们才得以成为今天的他们。正是因为身处北京这个地方,谢其章才得以收藏到如此之多的民国报刊杂志,成为一位藏书家。

3月28日,谢其章新书《文饭小品》分享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行。作者谢其章与止庵,以“北京故事”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老北京的追忆,同到场读者一起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分享。

《文饭小品》,谢其章著,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1月出版

一场关于旧日北京的追忆

谢其章与止庵首先从北京城说起,重点分享了独属于从前老北京的事物和风尚,以及北京的变化。止庵提到,北京之前有、现在没有的东西,第一个就跟风沙有关。在他小时候的北京城,一到春天,女同志都是围一个纱巾在头上。街上到处都是各色的纱巾,成为老北京城一个独有的景观。同时,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让止庵感慨不已。“整个城市很早就睡了,然后很早就醒了,早上北京好多人起来先遛遛弯,再上班去,这都是过去的生活习惯。你看现在一到上班的时候,大家赶得要命。这都不是过去的生活习惯。”

谢其章

谢其章谈到,让他印象深刻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往上好的变化,即进步,比如说衣、食、住、行等肉眼可见的东西,都在往好的方向发生着改变;另一种变化则是往下的,比如过去体现在老北京建筑中的精致的审美风貌,在当下已越发少见,这是文化的外退。他认为,变化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这些变化,止庵说道:“我是比较心平气和地看待城市的变化的……当这个城市成为一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时候,它必然就得改造了。它不可能同时保留原有的样貌,又具备这么多现代化的功能,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问题,巴黎也没解决,维也纳也没解决,你去看这些城市,它们都经历过城市改造,而且所有的改造都被大家骂得不堪。”谢其章认为:“科技进步,生活可以进步,但文化这东西不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咱们说的不是文学,就是文化。”

“谢其章的写作保持了手工业时代的特色”

《文饭小品》精选谢其章近年所作文化随笔,以民国报刊收藏为主线,挖掘《天地》《大众》《良友》等民国报刊背后的故事,讲述鲁迅、张爱玲、邵洵美等民国文人的逸闻趣事,同时记叙作者的藏书经历与多年收书趣闻,书写作者对北京胡同的小考和人生见闻。书中插图多为作者私藏报刊剪影,是难得一见的独家第一手资料。

提起书名,谢其章坦言是受自己所喜爱的民国作家周黎庵影响,“二十年前,周黎庵出了本《文饭小品》”。使用这四个字命集,并无深意,只是取其“以文为饭”之意而已。“拿文化拿写作当饭吃,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谢其章说:“《文饭小品》是我的第30本书,前20多本都比较专业,谈民国人物,民国掌故,民国书刊。后来慢慢就觉悟到自己有很多写不进书里的事。就有一个想法,就化整为零,把我自己的一些怀旧的东西、生活的往事,经历一些难忘的事情,陆陆续续在每本书里头放一点。所以这书说是文化随笔里头是带着一点个人回忆的小文章,比如关于北京的《熊希龄石驸马故宅小考》,如果说和前些书的有什么区别的话,区别就在这。有些个人的东西在这里,你看这篇《微信群使我回到少年时代》,里面有很新的东西。”

止庵

“写作最好有一个自己的依靠,我们写作最大的依靠就是北京。正是有这个城市的生活,只有在北京,才有老谢这样的人。”止庵说,过去的北京跟现在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过去的北京没有那么急。“北京真的是没有那么急,所以北京这个城市,我觉得像我跟老谢写这种文章,老谢《文饭小品》这本书,还有我的《沽酌集》,这种文章其实跟北京的气氛比较近。其实我们说的随笔就是一个态度,一个比较舒缓的态度。”

止庵称赞谢其章的写作“保持了手工业时代的特色”。他认为,写文章这件事情就是一个老事,它是有点像手工业的这么一个事,必须老老实实干,跟烙饼一样,一个一个地烙出来。“老谢写文章,我觉得他还是保持了手工业时代的特色,因为我自己其实也是一直拿着手工业这事来要求自己。”

“文章也是务实,这书里没有虚头巴脑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话。说一本杂志,说一个事,说他想象的事,还有写他过去住的地方,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止庵表示,《文饭小品》一书中确有一些不为他人所知的独家秘闻,如作者中学的经历,读之令人深受感动。

四月读书月在即,谢其章与止庵还就阅读这一话题展开了分享。止庵就读书的选择给读者提供了三点建议:不从众、不趋时、不受惑。而谢其章则用一句话总结了读书:“读书一定要个性化,读自己喜欢的,就像搞对象。不喜欢我的书的读者,我也理解,他是那种口味,我是这种口味,每本书各有各的读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