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构建家园最有意思的方式

2021-04-13

摄影/项玥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解读社区美育,探讨其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如果你在四川大学附近遇见黄宗贤,他必是行色匆匆、精神抖擞,戴着眼镜系着围巾,一丝不苟,极有艺术家派头。然而,对于“艺术家”这个称呼,黄宗贤多半笑而不答,恐怕在他内心里对自我认定更多的还是一名学者。

PART 01

超前思维 “另类专业考试”

二十余年前,黄宗贤初次来到成都任教,正在筹建中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当年还在劳动路小学旧址的四合院里。同事至今记得当时对黄宗贤的印象:“骑着一辆山地自行车,一个戴着眼镜儒雅含蓄的人,艺术学院第一个美术史专业的博士。”

1978 年,黄宗贤考进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美术系。大学四年,黄宗贤接受了从素描、写生、国画、油画、书法等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那时,他和同学们一样想成为艺术家,但也明白,要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文化人,否则就是一个画匠。

“我们那一代人,从五湖四海集中到大学来,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吸取知识,十分勤奋刻苦。”那时,不知道哪个同学寻觅到一本法国著作——丹纳的《艺术哲学》,开启了黄宗贤对于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的浓厚兴趣。因而,大学毕业后,原本能留校在油画系任教的黄宗贤主动提出留在史论系,研究艺术史和美学理论,一路勤奋读书直至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美术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填补了学术研究空白,28岁就当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摄影/张艳

黄宗贤迷恋理论但并不拘泥于理论,早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工作的时候,他与一些年轻的老师一起,开拓了大学美术系招生的“另类专业考试”,“传统的招收美术系学生的专业考试就是考素描,而这样很可能把人才筛选掉了,因为很多在艺术上有天赋的考生,未必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在这种超前的思维指导下,当时的西师美术系有一次是这样进行专业考试的:每一个进入考场的学生,会得到一颗花生米或者一张小纸片,且被告知可以自由发挥。正如黄宗贤所料想,这种“放飞”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激情。于是,这一颗花生米或者一张纸片在聪慧且天赋极高的考生的观照下,演变出肌理、线与块、局部结构、虚实明暗变化,以及一整个世界。

2001 年,黄宗贤接任四川大学术学院院长一职,从此,在研究美学理论和艺术史、从事美术学教学和学术性研讨之外,还要承担相当多的事务性工作和社会责任,包括对公共艺术、非遗传承等文化项目的指导。

PART 02

“介入” 艺术的意义

一直以来,黄宗贤都以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理论界权威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然而,作为学者的黄宗贤从来没有丢掉艺术。多年来,无论事务多么繁忙,在繁冗的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黄宗贤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绘画创作中,画作成为他内心人文精神的诗意表达。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在黄宗贤的绘画中,荒野大地、四季轮回都通过一种寓言形式直接地达到了生命体验的深度与审美超越的高度,而这种寓言方式又以一种巧妙的形式将形而上学的生命观念转为直观的视觉语汇与画面效果。”

黄宗贤的学生们说,“他外出开会,可以在凌晨 4 点抵达成都后,早晨 8点依然来为大家上课,然后下午 5 点再次起飞。他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且神采奕奕,从未在我们面前流露出疲惫的神情,总能想尽各种办法帮学院的老师、学生争取最好的教学和读书条件,同时还能创造出诗意生动、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他的同事吴永强说:“宗贤先生的画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课间画,在下班后画,在清晨画,在夜里画,在国内画,在国外画,在出差途中画,在伏案写作而终于停笔时画……凡是可容身心稍息之处,他便开始作画。而每到节假日,当人们计划着如何游玩或享受天伦之乐时,便是他背着画具出发的时候了。他一次又一次离开城市,去到乡野;或者背朝人群,走向城市的某一角落。周而复始,从不厌倦。在这样的行走中,他展开了一条宁静致远的旅程,留下了大地的风光和人在大地上栖居的回响。”

黄宗贤作画并不仅仅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连平时的碎片时间和微小的感动他也绝对不会放过。有一次,女儿从北京邮购,送妈妈的生日礼物是一束鲜花,黄宗贤抓起画笔,赶在花朵枯萎之前,将它们短暂而脆弱的美永恒地留存在了艺术作品中。

摄影/李勇

“越是繁忙,越是被事务缠绕,我更需要一种寻求他界、构筑家园的状态。幸好我有艺术,这种构建家园是最有意思的方式。我曾说过,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想明白,还有什么专业和表达方式比艺术更能给我们带来自由和快乐。它可以让我们从理性的桎梏中超越出来,从现实的繁杂中超越出来,从功利的缠绕中超越出来,直接回到我们心灵沉迷的状态。在我看来,艺术,是作为人的一种需求。”

从个人经验出发,黄宗贤开始思考艺术的意义,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代艺术最根本的特征,他认为,应该是“介入”——介入社会,介入日常生活,“艺术总是与人同在同行,人类从来都不曾疏远过艺术。”

今年 2 月,成都市召开了社区美空间建设现场推进会,黄宗贤作为专家与会,就社区美空间建设内涵要义、社区美空间建设实务、把握社区美空间建设中的社区商业机会、促进社区规划师参与社区美空间建设做了主题演讲,标题是《牢记初心,向美而行》。演讲末尾,他激情澎湃地说:“美好中国首先要有美好家园,美好家园重在美好社区建设,美好社区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构,只有有美好的社区、美好的公共空间,才有美好的中国!”

PART 03

成都的艺术日常化

供图/黄宗贤

Q:对于城市生活美学和社区美育,您好像一早就有关注?

A:关注和研究社区美育是呼应牢记初心的时代呼唤。社区治理和发展、社区美育是国家战略,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2020 年,川大艺术学院主办了“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览,从“社区美育的机制建构”“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社区美育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进行过学术研讨。现代艺术与现代美育运动互为关联,共生共成。中国艺术自“五四”以来发生了重要的空间转向——从山林转向了街头,从雅集转向大众,从文化转向家国。我认为,艺术在社区美育中有四种路径:第一是润泽和谐心灵;第二是对生活表层的美学化;第三是重构文化记忆;第四是通过艺术建构精神场域。

社区美空间的建构、社区美育实质上关涉到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重构,以及人自身的重构,是一个系统的生态美学,涉及到五个维度:自然生态(青山绿水、公园城市)重构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文化生态(传承文脉、温存乡愁)重构人与历史关系;社会生态(搭建平台、场域构建)重构人与人的关系;心灵生态(润华心灵、构筑家园)重构每个人身与心的关系。

Q:您提到的“表层美学”指的是什么,是否还有一个“深度美学”?

A:“表层美学”和“深度美学”是我们社区美空间的价值实现途径,具体来说,“表层美学”就是大多数人肉眼可见的环境再造、空间重构和场域建构,而“深度美学”指审美教育、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社区美空间的建设应该是经由“表层美学”向“深度美学”发展,社区美空间建起后应该通过参与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活动,在社区里播撒下美的种子。

Q:未来 5 年,成都计划建成 3043 个社区美空间,对于这些雨后春笋一样生长出来的美学空间,您是怎么看的?

A:在成都生活了二十余年,近几年来尤其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公园越来越多,整个城市化为巨大的园林,身边的博物馆、美术馆越来越多,很多工业遗址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美术馆,逐步取代原有的城市标志而成为最富活力的新的文化地标。还有社区里的美学空间越来越多,凡此种种,都是艺术日常化的具体表现,艺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或许,不可能人人成为艺术家,但是人人却可以拥有享受艺术的权利。或许,不是每一种艺术都是人人喜欢的,但是,艺术化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只要拥有溪流环绕、花木芬芳的景致与氛围,就有可能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意境,这是我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空间。在充满林林总总的诱惑中,保持自在有趣的生活方式,在快速纷繁的都市节奏中,怀揣隔江望山的边缘心境,这是我们渴盼的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在世俗景象里,秉持豁达超然的胸怀,善解人意的美德,独立的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摄影/袁义明

Q:作为一个艺术家和艺术学者,艺术和美学对您来说无疑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内在精神的诗意化外化,是毕生追求的美学境界,但是,对于大众来说有何意义呢?

A:德国哲学家席勒曾说:“论勤奋你不及蜜峰,论敏捷你更像一只蠕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在席勒看来,创造艺术和享受艺术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权力、一种责任。在生活的审美化已成为时尚的今天,艺术已经浸润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中了。艺术不再是艺术家拥有的特权,不再是生活彼岸的海市蜃楼。艺术就是我们应该有的一种生存空间,一种生活方式,艺术就是我们崇尚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100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发出一个叩问:“人生活于什么?”他的答案非常简洁明确:“生活于趣味。”怎么才使我们的生活有趣呢?在他看来,艺术是使生活有趣的重要方式。因为人可以通过“对境之赏会与复现”或“心态之抽出与印契”或“他界之冥构与蓦进”,使没趣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于是,梁启超对“美术人”曾寄予厚望,希望画者应不同于常人,自身是个懂得生活之趣的人。我借用梁启超的叩问,也提出一个问题:人生什么最重要?为何要提这个问题?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于无限的时间都如流星一般短暂;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如尘埃一般渺小,可谓沧海一粟。正因为生命的短暂与渺小,我们才会去叩问短短的人生中什么最重要。当然,没有统一的答案。在我看来,人生中“安心”最重要,“心”无皈依,无处安放,即便千万财富、位高权重,何有快乐与幸福呢?要“安心”首先得以“修心”。千百年来,多少哲人、思想家都在寻找修心之术,安心之道。方式与途径自然是多种多样,而艺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艺术存在的理由是什么,艺术的价值何在,我们可能有无数理性化的学理阐述,但是在我看来,艺术的存在及其价值,最重要的就在于她的超越力量。她可以让我们超越现实、超越功利、超越自我,去追求和接近“诗意的栖居”的境界。

乔布斯在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发出不能不让我们感慨的感慨:“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人无感情,定非完整的人;人无梦想,人生无趣。而艺术,就是承载感情与梦想的最好载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