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展览|太直观了 程十发如何在学习陈洪绶?

2021-04-14

“高怀寄古”程十发捐赠陈洪绶书画展

4月初,为纪念程十发诞辰百年,程十发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精艺报国”纪念程十发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展览是迄今规模罕见的程十发大展,现场结合作品、手稿、照片、影像等文献资料,较为完整地呈现程十发艺术全貌。

而在近期,为了深度解读程十发的“精艺报国”,美术馆用“高怀寄古”程十发捐赠陈洪绶书画展,再次将观众的视线拉回到1996年:这一年,程十发将自己花半辈子心血收藏的122件中国古代书画,捐给了国家。

展厅现场

这批捐赠中,陈洪绶的绘画、书法作品就有17件,均在本次展览中呈现。此外也展出了其他同批捐赠的丁云鹏、罗聘、任伯年、任熊、任淇作品,以及向藏家征集的相应程十发作品,共计33件。

程十发美术馆展览部刘宇倩介绍,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发老并不知道未来会有以他命名的美术馆,说明他是真心希望能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下去,这与其“精益报国”之心一脉相承。

而这次展览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同台“对读”。程十发美术馆通过并置与比较的方式,分为花鸟、书法、佛道和人物4个板块,呈现程十发对于陈洪绶画风的借鉴学习。

程十发为什么偏爱陈洪绶?

陈洪绶

陈洪绶是明代着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

程十发的创作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而“老师”便是古代书画。他之所以收集古字画,是作为学习、研究国画艺术的参考资料。程十发也常说:“画人物不能不借鉴,我借鉴的是他们把文人画走向通俗的艺术精神。”

除了艺术,程十发推崇陈洪绶的原因,还有其爱国之心。陈洪绶年少师事刘宗周,明清迭代时,刘宗周绝食殉节,陈洪绶的许多友人也做出了同样举动,深受震动的陈洪绶以“悔迟”为号,表达自己未能与师友同就大义的痛悔之心。

虽他生性放荡不羁,但内心依旧秉承传统士人操守的矛盾性情,也成就了陈洪绶作品中奇诡夸张的造型,冷艳高华的色彩,以及高古幽深的情怀。

而程十发读懂了陈洪绶作品里被压抑的情感,他认为,“这种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某些地方与人民的利益和理想一致的时候,他的个人风格才能活起来。与陈洪绶同时的许多画家没有像他那种思想,所以也形不成他那种追求古拙、不同一般的艺术风格。”

展厅现场

程十发从40年代开始收藏,第一件是任伯年的作品,可惜后来在特殊时期被抄走。

程十发收藏古书画的方式很简单,在其子程多多的记忆里,自己10岁不到就跟随父亲逛古玩店、收东西,那时候买到陈洪绶、任伯年的书画,并不是件稀奇的事。

当程多多与古玩店主们熟稔起来,程十发就常差遣程多多先去粗选,将旧画带回来,如果是真迹就照价付钱。逢手头拮据时,程十发会向出版社商量预支连环画稿费。就这么一件件积累,到了60年代末,程十发的收藏已经相当可观。

展厅现场

而程十发收藏的这17件陈洪绶作品,可视为陈洪绶艺术演变的一个缩影。既有32岁时陈洪绶纸本《墨竹图》,又有最晚年的《罗汉礼佛图卷》;有人物肖像如钟馗、陶渊明,亦有历史故事如《苏李泣别》《老妪能解》。

对于这些收藏,程十发并没有高阁束起,而是常拿来与学生、朋友交流。

对比:程十发向陈洪绶学习了哪些?

展厅现场

临古经历:同为全才型画家,都有自己的创造性

我们首先来对比下两人的临古经历。

陈洪绶有一段往事,少时见到杭州府学中传为李公麟的七十二贤像石刻,他关门闭户10天,临摹得跟原作一模一一样,人们称赞他摹得像,他自己心里十分高兴。

随着技艺精进,当他重新观察自己临摹的石刻画像时,发现了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于是又来到杭州临摹。最后当别人说他这次临摹的“不大像”,他更高兴了,说明他的画中已经有自己的东西。从此,陈洪绶画人物越来越有创造性。

而程十发的经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精艺报国”展的“人间春色”部分,有程十发早年对山水,花鸟画的临摹。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时期,他以元人笔墨为宗,临习的大量元、明山水名家作品与原作对比几乎“一模一样”,展现出了其“才气”。

即使50年代后从山水画专攻人物画,程十发也是从中国山水画笔法中找到西画的明暗关系,巧妙转化,逐渐找到“程家样”中山水以兴写意而形神兼备的独特风情。

花鸟:多元兼容创新

《和平呈瑞》陈洪绶,明代

绢本设色133×51cm

《瓶中荷女》,程十发

1982年,纸本设色,102.5×54cm

在陈洪绶的花卉画中,瓶花是常见题材,也极有特色。程十发也多有瓶花主题的花卉画,作品从内容与形式上看,都与陈洪绶非常相似。

更有意思的是,两位画家除了花卉,都在花瓶器物本身上运用巧思。陈洪绶描绘过锈迹斑的铜瓶和晶莹剔透的琉璃瓶,程十发则更进步,虽然《瓶中荷女》表现的不是斑驳绚烂的青铜花瓶,但花瓶上面却借鉴了陈洪绶风格的仕女人物图。

程十发在瓶上描绘仕女,手中的纨扇上又是一幅荷花图。如此图中图、荷外荷的构思,既是程十发的匠心所在,也是他对陈洪绶绘画中注重装饰感与形式感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多元融合。

程十发在作品用色上,也借鉴人物的穿着和打扮,如一些人物服饰的透亮颜色,就是来源于瓷器。此外,其中偏方的荷叶造型,也是学习陈洪绶。

《逝者如斯乎册页八开(七)》,程十发

纸本设色,纵17厘米,横45厘米

程十发60岁时所作的《逝者如斯乎册页八开》中,画面中水墨画的天桃、墨竹,桃花枝干曲,花朵圆润的造型同样出自陈洪绶。款署书法结体高瘦,撇、捺纤长,饶富姿态,也有陈洪绶的神韵。

运笔轻灵跌宕则是程十发自己的特色。

《墨竹》陈洪绶,明代

纸本水墨,130×41cm

《金丝竹图轴》,程十发

纸本设色 纵97厘米,横525厘米

程十发的《金丝竹图轴》中的墨竹也是如此。陈洪绶的双勾竹,早年形态尖峭,线条锋利,后来造型用笔都趋于圆润凝厚。《金丝竹图轴》中的叶片饱满而笔线锋,格调活泼俏丽,兼得陈洪绶画竹不同时期的特色。

书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

陈洪绶的书法遒逸瘦媚,自成一家;程十发的书法则是常常以隶法书篆,隶书结体时而采用篆体,又以真行草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介乎真草篆隶之间,别开生面。

《致丁秋平手札》陈洪绶,明代,纸本,纵27厘米,横20厘米

两人的书法到底有多相似?现场一件《致丁秋平手札》中,是陈洪绶写给友人的一张便签,书法是晚年风貌。程十发收藏后,在旁边考注,特别是“秋老”二字,几乎如出一辙。

佛画:人物神似

陈洪绶表现不同的人物,运用不同的线条。在画佛像时,喜欢用粗硬方折的线条勾勒衣纹,以表现人物的高古拙朴。

《拟陈洪绶钟馗图》(端午钟馗图),程十发

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32厘米

而程十发在仿陈洪绶的钟馗、小妹、小鬼时,线条圆劲,设色淡雅,在题中直接称是用陈洪绶为其好友周亮工所作贺寿图中的方法。而其题字也与陈洪绶书神似。一图而法陈洪者三,钤印更谓“老门下”,说明程十发对陈洪绶的推崇。

人物画:相似,而突出“程家样”特点

在最后高士人物画像板块,为直观看到陈洪绶与程十发在人物描绘上的联系,程十发美术馆特别征集了几件同题材作品。

《簪花曳杖》陈洪绶 ,明代

绢本设色 69×41cm

如陈洪绶笔下高士经常是簪花曳杖的形象,在其《簪花曳杖图》对面,就展示了程十发同题材的《仿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以及《东坡笠屐图》。

《仿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程十发

纸本设色,83×50cm,1987年,镜片

《仿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是程十发仿陈洪绶40岁左右创作的《杨升花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官博物院)。

杨升是明代第一才子,因“大礼议”到官,被流放云南,为求自保,放浪形,“红粉面,作双丫插花,令诸妓扶游行”,终不放归,客死南。于是杨升花成为一个经常为诗、画家引用的典故。

陈洪绶在内容上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追求通俗化;而程十发在形式上则以中西相参的点线面极大地发挥酣畅淋漓的笔墨境界,在内容上以少数民族写生为基础,探索出了新的艺术样式。

《东坡笠屐图》程十发

纸本设色 103×61cm 1982年

另外从《东坡笠屐图》更明确看到,两人的高士图殊途同归,皆有忘形得意的韵味。不同之处就在于,陈洪绶的形态崎岖,古拙清冷;而程十发的则是形态凝简,热切活泼。

《七姬造像》程十发,19.5×49cm 1961年

作为海派艺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程十发的作品得到了吴湖帆的认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吴湖帆邀请各个名家为其作斋号图,当时受邀的名家有冯超然、溥儒、张大千、朱屺瞻、谢稚柳等人。而程十发作为当时年纪最小的受邀者,根据吴湖帆收藏的明拓原石孤本创作了《七姬造像图》。

这时程十发40岁,画面中的人物面颊丰润,侧面的开相既有画像石的古朴,又富有民间剪纸的韵味,已经具有“程家样”特色。

受陈洪绶影响的后世画家们

陈洪绶的技法影响深远,后世画家中除了程十发,也有海上三任、谢稚柳、张大千等。

甚至,日本江户时期的浮世绘也与陈洪绶绘画有联系。因陈洪绶人物画所特持的古拙之趣以及线条的装饰美感,出现了《九歌》《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一大批经典版画,曾流传到日本,对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浮世绘中的人物

尤其是陈洪绶的“水浒人物”在百余年后的江户中期,仍然被不断临摹、刻板、翻印。浮世绘的重要画师葛饰北斋、安藤广重等都对陈洪绶的版画图式有所借鉴与吸收,他们又进而间接影响了莫奈、梵高等后期印象派画家。

此次展览就特别展出了一套五张的浮世绘版画,用以呈现它们与陈洪绶画作的微妙关联。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