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1原真记录!故宫为“小故宫”开启数字化保护之路

2021-04-16

故宫的数字化保护经验如今被带上了青藏高原。4月15日,青海省瞿昙寺数字化保护项目第一期成果在故宫博物院发布。该项目以全方位记录的方式,有史以来第一次为瞿昙寺建立了完整、准确的壁画档案。而现场的数字化成果展示,更令人感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寺内。

00:32

四年间,“小故宫”有了完整的数字壁画档案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海拔2400多米,建寺之初为噶玛噶举派寺院,后改宗格鲁派。1982年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遗存,始建于明代洪武时期,历永乐、宣德诸朝的多次营建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文物丰富的建筑群,因其建筑受明代宫廷影响,素有“小故宫”之称,殿内保存的壁画面积达2300平方米之多,为青藏高原东部最重要的汉藏艺术、文化宝库。

瞿昙寺鸟瞰图

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青海省瞿昙寺壁画数据采集及制作项目的合作协议书》,正式开启瞿昙寺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之路。从2017年至2020年,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利用了四年时间,对瞿昙寺内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并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

据介绍,此项工作是融合纹理控制点布设、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多种数字手段来完成壁画的全信息留存,最终形成高清影像图作为数字化信息归档,不仅解决了文物信息精确记录的问题,而且从绘画技巧、线条、色彩等方面均做到1:1的原真记录,充分展示出明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将珍贵的文物信息完整保存于数字世界,并利用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对多次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利用、研究、展示及多种应用。

青海省瞿昙寺数字化保护项目第一期成果展示

为文物监测保护管理建立基础数据库

“项目的完成不仅为未来瞿昙寺的建筑与文物保护提供保证,也对它的宣传、研究、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介绍,目前已采集完成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金刚殿以及东西抄手游廊及所属14座殿壁画,共完成壁画面积约2300平米;五通石碑、15个新发现的嘛呢石以及瞿昙寺、宝光殿和隆国殿的9座石基座立体数字化采集。

瞿昙寺宝光殿西壁

同时,为瞿昙寺建立的壁画数据库中,每个殿的壁画都附有详细的佛殿所在方位、壁画所在位置及其详细编号,不仅方便查找,也方便未来的研究和展示。

“我们对每一壁、每一铺、每一小块的壁画都做了详细的编号,保证了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罗文华表示,这些数据不仅仅包含高清图片,还附加有众多的测绘数据、壁画现状等深层数据,对于未来瞿昙寺的文物监测保护管理和研究宣传建立了最为基础的数据库。

工作人员正在对瞿昙寺壁画进行数字化高清信息采集

研究价值:汉藏融合的见证

实际上,推进瞿昙寺数字化保护进程的紧迫性源于其在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重要性。

青海作为唐蕃古道的通衢,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处于汉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重视青海在维护整个藏区稳定中的战略地位。自元代以降,历代中央政府均注重笼络蒙藏势力,以藏传佛教为国策,加强边防,推进民族融合。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21公里的瞿昙乡,背靠罗汉山,前临瞿昙河,远眺凤凰山,右可见雪山和原始森林,传统是蒙藏游牧民族的迁徙驻牧之地。

明朝天下初定,朝廷笼络当地势力,三罗喇嘛招揽各部聚归顺有功,其家族创立瞿昙寺,在当地颇有影响,受到明朝中央政府的青睐,自洪武开始,至永乐、洪熙、宣德诸朝,大力支持其修建扩建,成为青海名刹。随着时间的推移,瞿昙寺渐从一座寺庙变成了青海东部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传播和艺术交流的中心。1982年该古建筑群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回廊西回廊

“它位于汉藏交流的前沿地区,这里的建筑与壁画均充分展示了汉藏艺术的特点,不仅有目前整个西北地区明代汉藏艺术保存最为完整和典型的绘画作品,也有汉藏艺术完美融合的代表性作品。”罗文华举例说,如回廊佛传故事壁画是典型的汉地母本、画风,虽然为清代重绘,但是仍有宋元之遗风,这在内地是极不寻常的传统延续现象,很值得研究;西游廊北尽头坐于菩提塔内的佛像,是来自于印度菩提伽耶的图像母本,瞿昙寺保存了古老的样式,反映出传统和本土化的特点;再如,壁画中的一些细节,如团窠图案、簇六毬纹图案都是比较典型的汉式纹样……

瞿昙寺嘛呢石拓片

此外,此次新发现的明代嘛呢石有汉藏文题记,出现了“成化十九年”的年号。“过去这种拼法非常少见,表明了明朝中央政府对于该地藏传佛教寺院的强大影响力。”罗文华分析说。

责编:薛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