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探访中国古人最喜欢“玩火”的考古遗址

2021-04-18


图为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外围。 瞿宏伦 摄

中新网贵州贵安4月17日电 题:探访中国古人最喜欢“玩火”的考古遗址

作者 周燕玲

“80后”的张兴龙作为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考古领队,从北京回来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遗址现场,接受各路接踵而来的媒体采访。在他看来,这是“冷门”考古火热“出圈”的一种方式。

4月13日,贵安招果洞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因发现51处用火遗迹,该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研究中国南方古人类用火和适应行为提供了重要材料。

图为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记者看到,朝东方向的招果洞洞口高约7米,处在一片大坝子边缘,视野十分开阔,洞口不远处还有一条河流途经,洞口比洞前麻线河一级阶地高50米。从洞口进入洞厅,则需要通过一个较为低矮狭窄的通道才能进入。

“洞口朝东采光好,河流和山地构成的多样生态,又为当时的古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张兴龙笑着说,这里依山傍水,有吃的又住得舒服,对古人类来说是福音。

2016年至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招果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5年累计工作时长800多天的考古挖掘,该遗址相继出土石制品、骨角器、动物骨骼等遗物超过十万,并发现了2座墓葬以及随葬品。

图为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刮削器 。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采访间隙,张兴龙打趣地说:居住在招果洞内的古人类或许是最“爱做手工”的人类,因为在距今3万多年地层中发现了300多件加工精美的磨制骨角器,目前是中国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此外,招果洞遗址内还发现了主要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用火遗迹。记者在遗址6、7、8文化层堆积旁看到,其土层颜色明显比其他层黑。

站在一旁的张兴龙语带兴奋地说道:考古人员通过对洞内几根石笋的显微观察发现,石笋纹层内含有许多木炭碎屑,与文化层堆积中的用火强度高度耦合。

这一发现不禁让记者猜想,生活在洞穴内的古人类,究竟经历过怎样的“玩火”场景,能让木炭的碎屑都被包裹进石笋之中。

“这一考古发现,进一步验证了史前人类在洞穴中用火的纪录。”张兴龙说,石笋记录的古人类用火证据,可追溯到至少1万多年前。

遗址内,记者还看到被挖掘的8米深坑被标记成了25个地层,且颜色各不相同,目之所及皆是清晰且连续的年代文化层。

图为张兴龙站在被挖掘的8米深坑,其身旁的土层被标记成了25个地层。 瞿宏伦 摄

在张兴龙看来,那些被标记的地层以及出土的遗物,就像是一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今的人类史,不仅可以探讨现代人的起源,还可以揭示人类早期对气候的适应问题,更可以探讨早期磨制石器、磨制骨器的起源。

对外界大众来说,考古看起来很“高冷”,但对于从事15年考古生涯的张兴龙来说,考古工作虽辛苦却趣味十足,“可以了解很多古人的信息,相当于跟古人直接对话,古人遗留下的就像是一本地书,考古人才能读得懂。”

张兴龙希望,考古能以多样化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考古事业。因此,招果洞遗址未来会打造成科普研学基地或者遗址公园,让更多人了解4万年前古人类的居住地。(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