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陈兆杰:中国哲学的快乐感悟

2021-04-18

中国国学的哲学思想是讲的天与人,天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辨,中国哲学是一种感悟,更加注重内在的修为与内心的感触;是以内心为出发点对人的疏导。

中国哲学的学习是快乐的。

中国国学,是一种内心的学问

中国人没有刻意去建构某种哲学体系,中国的哲学不像黑格尔,不像康德,不像叔本华,甚至不像萨特,也不像海德格尔那样有一个庞大的体系。

中国的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心学,是一种内心的学问。 中国哲学都是语录式的,散文式的,感悟式的。

你在《论语》里面发现不了任何的哲学框架,但《论语》是一本很好的哲学书;《老子》五千字,也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但是它里面却充满了真正的哲学意味。

中国哲学讲两块,第一块是讲天人之学,即人和天的关系;第二块是讲人间之学,即人和人的关系。

中国人如果把人和天的关系搞清楚了,就基本上可以活得非常清醒;如果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活得非常快乐和平静。

这就是中国哲学本身的意味和价值所在。 中国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像西方哲学注重的是一种思辨,中国哲学注重的是一种感悟。中国的哲学是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的反应,因此更强调一种修炼和修为,一种体验,一种内心的感动和感触。

如果你把中国哲学当作一种文字来欣赏,只是去看它的文字,那就违背了大道。《庄子》里面讲到心斋和坐忘。

心斋和坐忘是指通过内心的一个斋堂让自己在瞬间平静,通过坐下来忘掉内外之事和尘世纷扰并得到升华。 读中国哲学,尤其读先秦诸子,你真的会有很深的感触和感悟。

中国哲学将人的性灵完全展示出来了。所以读中国的哲学书,你可以不用像读西方哲学书一样正襟危坐,你可以卧着,躺着,甚至可以随手翻开一本就开始读。

比如你拿起《论语》,可以不必从第一篇读起,你随便拣起一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如你读到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然后跳到“托六尺之孤”,无论哪一句话都值得深切体味,任何一句话都能给你带来启示。 中国哲学很简单,很随意,在中国甚至没有一个人是以哲学家著称的。

与哲学家相比,诸子更愿意认同老师的身份。比方说孔子,常常会有很多学生跟他一块儿出游,聊聊天就是在谈哲学了。

老子呢?随便谈谈天道,就是一部《道德经》了。

庄子更加奇怪,没事就爱跟惠施辩论,甚至看看鱼,讨论一下鱼是否快乐,这也是中国的哲学。 当你去感悟去关心鱼到底快乐不快乐的时候,你还会关心生活的得失吗?

今天的工资多了还是少了?别人是不是瞪了你一眼?

这些你还会在意吗?

你不会在意了,因为你会觉得有很多的快乐在啊。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哲学里可以没有孟子、荀子,甚至可以没有孙子,但是一定不可以没有庄子。

因为,当你有再多的忧患得失,再多的人生不满,再多的被人暗算时,你都可以通过读庄子来学到一种平静。

中国古人入世学儒家,出世学老庄。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都从庄子那里汲取了极大的精神给养。

而在诸子特别是《庄子》里面,还有数以百计的成语和数以百计的寓言故事。

你在读《庄子》及诸子的过程中,还会有另外一种快乐:你发现自己在阅读一种童话。诸子常常会用童话寓言和小故事来展示莫大的道理和真实的人生。 所以说,中国的哲学更多的是在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所以,中国的哲学里面包含了古代圣贤对于整个人类心灵的理解,他们认为人的心是最重要的。

我们知道,我们有太多的问题和太多的浮躁,甚至有太多的不平衡,这些很多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这种心的变化才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幸福与不幸。

佛家有“仁者心动”的说法:如果心能够不动,一切都不动,如果心随红尘飘浮升落就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感,这就是中国关于心的哲学。 当然,中国的哲学不仅只关注内心的平静,还塑造了一种凛然的精神状态。

比如你读《孟子》,你可以读到一种忧患意识,读到一种浩然正气,读到一种做事的态度和方式。

从先秦诸子开始,经过魏晋玄学,宋元理学和明代心学,中国哲学渐成体系。

但是,不管是心学、理学、玄学,还是诸子之学,他们都在以内心为出发点对人进行疏导。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