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应该恢复繁体字吗?112岁的周有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2021-04-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雅俗共赏的古典乐文化,更包含着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华夏文明……而在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圈中,汉字简繁的正统性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简体字就已经被推广使用,至今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最年长的一批简体汉字使用者,也有五六十岁了。

在2009年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琳提出了这样一个议案:那就是恢复繁体字。理由有三:美观、方便、正统性。

议案一出,关于汉字的正统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风潮。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其中,赞成者认为繁体字简化的过程中,为了简化,会出现“一对多”的情况,这会导致一些字的字意出现混淆,造成初学者理解的困难;其次,简体字割裂了中国汉字的上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中国文字失去了其本身的象形意义。

再次,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脑上打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速度是一样的,解决了繁体字比较多难以书写的难题;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使用也造成了与港澳台之间交流的隔阂……更有甚者,连个主次因果都没有弄明白,就举起繁体字的大旗,誓要与简体字一决高下。

而在这一众理智或非理性的呼声之中,中国语言学家,112岁高龄的周有光老先生却不盲从跟风,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回归繁体其实并没有必要,这意味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回归繁体并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

当今的中国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这一切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的。可见,简体字的使用并没有对时代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反而是在不断地推进中国文化与新时代的契合度。

这个时代并不排斥简体字的使用,而相反,简体字自从推广以来,就在逐渐地一步步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里,并获得了比繁体字更为广泛的大众认可度。

周有光表示,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脱离了群众的基础就是建造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而当今一切有发展价值的文化,其本质都是贴合群众的。就比如简体字,它简化了汉字的笔顺,使得汉字的书写更为便捷,相比繁体字,学习起来也更为容易。

周有光先生一向提倡简便与快捷,并且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简体字的使用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与许多对于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痴迷的作家不同,周老先生更注重文字本身的表达与书写的效率,他乐于接受新事物,比如当时风靡一时的文字处理器。他不仅自己用,还迫不及待地想要教会自己的妻子用,妻子学会的第一个词语是:“亲爱的。”

化繁为简,对于周老先生而言,是为了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从而把精力集中在遣词造句,创作内容上。这和王小波当年自己编写打字软件,和现在社会的移动支付都有着不言而喻的相似意义。

文字不能仅仅是少数人的“谈资”

周有光老先生认为,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走向大众,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少数的知识分子。

很多文人都对繁体字有着自己深切的情怀,坚持用繁体字印刷,用繁体字书写。在过去的社会,文盲占到了中国人口中的绝大比例,而旧时代会书繁体字的也通常是极少数的知识分子而已,所以很容易理解那些作家对于繁体字所饱含的情感。

时光追溯到现代,简体字普及之后,新时代的人们大都开始学习书写简体字,简体字普及后,中国的文盲率也显著下降,会写字的人多了,会识字的人更多,而且都是简体字。所以可想而知,如若国家真的决定复辟繁体字,那么对于简体字有情怀的人明显更多。

国家并未禁止繁体字的使用。在如今的很多场合,我们也仍能看到繁体字的身影,这说明繁体字爱好者有使用繁体字的自由。也就是说,繁体字爱好者可以将繁体字的使用作为自己的一项小众爱好,而想要全国各地都席卷繁体字的学习风潮,则是纸上谈兵。领会汉字的简明之美,了解汉字的进化之艰

汉字由繁体到简体的发展,是一种顺应历史的必然趋势。

社会是不断在进步的,中国的历史,由原始社会进化到了奴隶社会,又由奴隶社会逐渐进化到了封建社会,再到现在的民主社会;社会是这样,文化也是这样:文章体裁由过去的繁琐难懂的文言文,发展到后来的明清体,再到后来的白话文,直到现在,我们都使用现代汉语来构思行文。

文化是这样,文字当然也不例外,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后来的小篆,再到后来的草书,书写工具一次次地变得更高级,书写规则也一次次地变得更简约,更人性化,于是,文化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快。

一个工具,你要不断打磨,直到最后符合你的使用习惯,才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而那些曾经的古老汉字,都是发展路途的历史,我们也习惯将它们称之为“文明的瑰宝”,所谓“瑰宝”,就是要收藏起来慢慢品味的宝贝。它们变得没那么有普世价值了,但是它们相对的,变得更加有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人类的社会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舍弃一些东西,以此来给新兴事物留足发展的余地,而哪些该走,哪些该留,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小结:

周有光先生虽是个文人,看待问题却散发着理性的光芒,他喜欢独立思考,跳出框架看问题,他的思维总是理性而又不失缜密。他一生都乐于接受新事物,从痴迷文字处理器,到晚年每天都要看看最新的时事新闻,他的心态永远是年轻的。

对于文字的思考是这样,对于人生的思考也是这样。2002年,跟他相濡以沫70年的妻子张允和离世,他很难过,很久都没缓过来,但后来他开导自己: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他突然觉得释怀了。

真是个可爱的老先生。

所以如果有人问起,应该恢复繁体字吗?这时,用周老先生的一句话来回答就够了:“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