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带着《上海的风花雪月》旅行,陈丹燕推出三条文学行走线路

2021-04-24

从1990年代起,作家陈丹燕开始持续不断地书写上海故事,“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到“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再到最新出版的《陈丹燕的上海》,她用细腻的笔触和充满情感的观察,一遍一遍讲述着这座城市。

今年,织城网络与陈丹燕合作,将“上海三部曲”做成了三条文学行走线路。首条特别线路“‘建筑记忆,城市风景’——《上海的风花雪月》”于世界读书日当天试运行,并将于五一期间正式推出。

在乔咖啡,陈丹燕与读者分享她的上海记忆。

4月23日下午,几十位读者人手一本《上海的风花雪月》和导览地图,集合在武康大楼外,这里是这条行走路线的起点。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的领队将带领大家实地探访书中提到的那些发生过许多故事的地标实景。

“《上海的风花雪月》写在25年以前,今天才有了行走路线,这对于我是一个非常时刻。”在武康大楼前,陈丹燕对着大家轻轻颔首,“我从小在这个街区长大,希望大家在这场行走中,不仅看到建筑,还要看到‘人’,看到这个街区生活的人带来的精神气质。希望你们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一个小时。”

重要的是建筑中的故事

围绕《上海的风花雪月》设计的首条行走路线,从上海网红建筑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出发,途经密丹公寓、罗密欧阳台、柯灵故居、修道院公寓,最终到达淮海大楼。

参加行走的读者每人都拿着一本《上海的风花雪月》,跟随陈丹燕书中的内容探索这座城市。

这是陈丹燕从小长大的街区。在行走之前,陈丹燕在淮海大楼下的乔咖啡举办了一场分享会。“当我得知自己要在这里做讲座,有一种回到娘家的感觉。”从8岁来到上海,陈丹燕就住在距离这里不远的五原路,当时淮海大楼下还不是咖啡馆,而是照相馆,陈丹燕家中的全家福都在这里拍摄,旁边是红玫瑰美发厅,是她最早看到妈妈烫头发的地方。

读者们跟随《上海的风花雪月》行走的这条线路,就是陈丹燕小时候长期生活的地方。线路途经许多历史悠久、风格迥异的建筑,对于陈丹燕而言,这些建筑里居住的人、发生的故事,是更值得一个作家探寻的,是它们让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房子,而是有了可以穿越岁月的温度与记忆。

复兴路口的柯灵故居是一幢建于1933年的西班牙式公寓。作家柯灵1959年迁入此地203室,一直居住到2000年逝世。他在这里完成了电影剧本《不夜城》,撰写了散文名篇《遥寄张爱玲》《钱钟书创作浅尝》等。

柯灵和太太去世后,这座公寓一直无人居住。在柯灵故居修复前,陈丹燕跟随街道负责人和徐汇区文化局负责人走进了这座空关了六七年的建筑。大门打开的一刻,她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一楼的常春藤已经爬到二楼,封住了整个阳台和洗手间的窗户。阳光从绿叶的缝隙里射进来,照在浴缸上面。浴缸上挂着一条绳子,绳子上有一个十字架,还挂着六七年前柯灵太太被送到医院前洗好的衣服。房子里还摆着吃饭用的陶瓷碗,半瓶辣椒油,没用完的盐和白砂糖都结成了块。时间停留在了那一天。

“这个街区有很多秘境,走在街上是看不见的,但是如果你能够深入到这些秘境里,你就知道你跟这个街区活在一起,这个街区有很多的故事。”陈丹燕说。

武康路上的“罗密欧阳台”位于一幢西班牙式花园式住宅的二楼,曲线流畅的铁艺造型充满浪漫气息。陈丹燕小学时经常和朋友在附近玩耍。他们知道一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觉得那是最理想的爱情。他们隐约知道这个故事里一个人爬另一个人家里的阳台相会,就把这座常常见到的美丽阳台叫做“罗密欧的阳台”。“其实应该是朱丽叶家的阳台,但我们讲错了,大家都这么叫。”

参加行走路线的读者在“罗密欧阳台”前。

后来,“罗密欧的阳台”所在建筑被人买走,将建筑上的爬山虎砍掉,又建了很高的墙,房子被挡在了墙后。武康路的居民就给当时的《东方早报》写信登报抗议,说房子沿街的景色是属于大家的。陈丹燕作为人大代表也提出了建议,后来通过协商,墙面降低,“罗密欧的阳台”又成为了武康路上的风景。但陈丹燕提起曾经墙上的爬山虎还是非常遗憾,“后来再没看到那么漂亮的爬山虎了”。

武康大楼这两年成为了著名网红建筑,不论何时都有一群人扛着长枪短炮对着它拍照。“我相信这样对着武康大楼这样拍照片的人都不知这座建筑意味着什么。”陈丹燕做过武康大楼口述史,采访了居住在这里的16位住户。在这个过程中,她访问的一位建筑师的一句话令她印象深刻。

“他说武康大楼不是全世界仅有的,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为什么它对上海重要?因为它在20年代向上海展示了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这对于上海这座追求现代性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在陈丹燕看来,诞生于那个年代的许多上海老建筑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淮海大楼、和平饭店、武康大楼……它们对于上海的价值,在于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现代性,这是上海的城市追求,是上海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

上海老品牌中有曾经的生活方式

另一个时常出现在陈丹燕作品中的上海意象,是上海的老品牌。在她的回忆里,曾经全中国球鞋是上海的回力最好看,奶糖是上海的大白兔最香浓,最拉风的自行车是上海的凤凰牌,新嫁娘最心仪的蝴蝶牌缝纫机产自上海。很多人的童年、青年记忆中,家里都有一个印着外滩天际线,写着“上海”二字的轻便结实的包包,它的产地也是上海。

而今,这些老品牌有的顺应时代潮流另辟天地,有的在岁月的流逝中销声匿迹。2020年,陈丹燕回顾自己20多年来的上海写作,决定再出新书《陈丹燕的上海》。在这本书的“外一章”中,她决定为此前6本“上海系列”中有意无意提到的上海产品做个注释。历时7个月的采访调查,她整理出一份名录,首批包括40个上海老品牌。她发现,作品中那些寻常人物的日常生活已被这些老品牌的细节渗透,从中足以洞见生活在那个时代留下的样貌。

在分享会上,陈丹燕与读者一起打捞回忆。上海牌轿车、金星牌彩电、施特劳斯钢琴、百灵牌小提琴消失了,英雄牌钢笔、海鸥牌单反、红双喜、恒源祥、大白兔奶糖还在。蝴蝶牌缝纫机曾经是家中重要的大件,陈丹燕以为这个牌子消失了,立刻有读者纠正:牌子还在,只是老式的脚踏缝纫机不做了。

上海品牌的时髦不仅仅是紧跟西方现代生活的脚步,也结合了自己的腔调,融合出独特的风格。陈丹燕特别提到了讲座举办地乔咖啡,“上海是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地方之一,但乔咖啡的独到之处,是保留了上海人喝咖啡的传统方式。”在西方,蛋糕总被拿来配咖啡,但乔咖啡用来配咖啡的,是老字号乔家栅自己做的非遗点心烤青团,外面是一层酥皮,里面是黏黏的馅料。咖啡规格是250毫升,比一杯美式小一些,比一杯意式浓缩大一些,配一颗烤青团刚刚好。这让陈丹燕想起少年时代没有咖啡馆的时候,上海人喝咖啡的方式就是配一块中式点心,“这就是属于我们上海人喝咖啡的方式,是我喜欢的。”

在整理老品牌的过程中,陈丹燕渐渐有了一个想法,希望让曾经的“海上国潮”焕发新生。她做的第一个尝试,就是重做印有“上海”两个字的包袋。在《外滩:影像与传奇》中,她曾写到这种上海牌包袋:“外滩楼群天际线的速写第一次被印在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上海出产的各种人造革提包上,在天际线的上方,印着‘上海’两个字。这种式样简单,结实耐用,并装有拉链的大小提包以及旅行袋,因为品质良好受到大江南北中国人的欢迎。在中国纵深的腹地,它更是时髦的象征。”

陈丹燕推出的“上海”包。

对于陈丹燕而言,这个包包承载着童年温暖的记忆。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非常孤独。回忆中,妈妈背着这款包下班回家,拉开拉链,里面有汽水,有馒头,有妈妈在单位订的《参考消息》,这些都是陈丹燕的最爱。

“所以,在我们想要复兴一个上海曾经的时髦物品的时候,我就想做一个‘上海’包包。”新做的包袋上是熟悉的“上海”两字,但细节和裁剪更精致,更符合时下的审美,大小恰好可以把陈丹燕写上海的7本书收纳其中。包包是一个款型,有五种表情:经典黑简约大气,承载着岁月中的亲情与回忆,复古粉的灵感源自《上海的金枝玉叶》,复古绿暗合《上海的红颜遗事》,复古蓝回应着《上海的风花雪月》,最新出炉的咖啡色款,则是老品牌“乔家栅”名下的“乔咖啡”联名款,被人们爱称为“拿铁包”。

时下中古包流行,许多中古大牌包重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其中的热门款还被品牌复刻,重新成为时下的热门款。陈丹燕说,希望上海能有自己的“中古”,“上海包”正是这样一次尝试,“我希望这个包既有足够的时尚,又有足够的记忆,能成为上海人自己的vintage。”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