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专访|蔡丹君《浮世本来多聚散》:阅读唐诗中的21种孤独

2021-04-25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柳宗元的《江雪》是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正好的“千万孤独”。柳宗元是否真的想以“千万孤独”传达诗句之外的心境?古典诗词中孤独的情绪以及“孤独”本身作何理解?在浩瀚的诗海中,关于孤独这种情感体验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现?

最近,学者蔡丹君出版了《浮世本来多聚散:唐诗中的21种孤独》 一书,蔡丹君以孤独为线索,撷取唐代21位诗人的代表作,讲述诗人与诗歌背后的故事,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把唐诗纳入诗人的一生际遇,纳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故事中寻根溯源,探寻他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来对抗生命的无常。

作者认为,孤独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但又不尽相同。李白的孤独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杜甫的孤独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刘禹锡的孤独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李商隐的孤独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孤独,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常态,美学的本质,就是孤独。

蔡丹君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硕士,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北朝文学研究、《陶渊明》集文献研究。已出版作品《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浮世本来多聚散》。

《浮世本来多聚散:唐诗中的21种孤独》书封。

【对话蔡丹君】

澎湃新闻:书的序言与推荐中也谈及,虽然有许多首诗作的细读,但这不是一本是诗文赏析的著作,你怎样定义本书?

蔡丹君:如果是非要有个明确的定位的话,这本书,我更希望它是一本关于我个人生命、情感体验的散文,这是驱使我写它的内在的东西,只是这些私人化的情感、事件被隐藏了,没有以“我”的形式来呈现,没有我的经历和情感,而是借用了古人的生命和情感,从历史风烟中抽丝剥茧,织就一些“古人”关于孤独的故事片段。通过“我”去体验“古人”,阅读、研究和书写“古人”和他们的作品,进而获得“古人”、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对“我”——一个“后来人”的孤独的陪伴,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取孤独中向上的力量。当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给予读者以孤独的陪伴。

澎湃新闻:关于书的主题——孤独,这是一种意涵宽泛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孤独可能指代一个群体,如“鳏寡孤独者”,可能是标榜一种遗世独立、无所依附的人生选择,含有“孤独”二字的诗歌未必传达的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孤独感”,现在似乎更多借用西方心理学意义上的孤独的概念。可否谈谈中国古典诗词中“孤独”作何解?以及在本书中所阐释的“孤独”的概念是怎样的?

蔡丹君:我们所理解的孤独,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表述之言,所以要对应着去中国古代的诗话中去找,是很难的。笼统地说,中国古代诗话会讲很多诗境之妙,但其实并不会可以去揣摩细腻、具体的人心。如果你要从诗话中寻找经典诗篇的情感解读,有时候会觉得有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孤独像是诗人用情感搭建的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里住着他自己。而我们读诗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孤独去叩门的访客。这个房子,甚至有可能是一个迷宫。正因为是迷宫,我们的叩访才会有更多值得期待之处,我们不止会抵达到这个迷宫的哪一间,见到怎样的风景,但这样的旅程,必定不同于没有诗的日子里的枯索。孤独,就是每个人面对自己、或者是他面对自然、人生的那些时刻。我在这个句子中,我感到了孤独,那这便是孤独。

澎湃新闻:我们在阅读时,好像会觉得所有的诗歌中都有一种孤独的情绪,比如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空山不见人”的空旷的孤独,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的悲伤的孤独,如果说诗歌是“不平则鸣”,似乎总是能从千万种情绪中解读出孤独的意味,你在书中选诗时是怎样的思路?

蔡丹君:这本书在写作之初,就是想将所有的孤独情绪分出一些大的类别。第一章,集中写“自我的孤独”,最初这一章叫做《自我的风景》。里面很多思考,我是受到了陆建德先生《自我的风景》一书的影响和启发。在陷入孤独的时候,自己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如何进行孤独的救赎,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

第二、三章其实是一类孤独,都是由于人与他人的“爱别离”带来的孤独感,一章讲友情,一章谈爱情。第四章,是人与空间和时间的对立带来的孤独感,是一种被历史、社会裹挟的孤独感。空间包括地理上的自然空间,也包括抽象的社会空间,历史空间。是混合的。这一章的每一节,都聚焦一个地域,分别是京城、陇右、西蜀、岭南、金陵。它们既是地理概念上的,也是历史概念上的京城。终章相对形而上一些,是生命的孤独,每一节分别对应的是“疾病、死亡、故乡、觉醒”这些主题。

陆建德《自我的风景》。

澎湃新闻:谈到具体的诗人,比如王维,你书中也多有涉及王维的诗,王维好像是很被西方关注的诗人,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空谷幽兰》中就去到终南山寻访辋川别业,而辋川别业的一株王维手植的参天银杏树也很让人着迷,还有去年的一本《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都体现着不同学者对王维、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你怎样看待王维的诗中的孤独,以及你怎样理解外国人对于王维的追捧和喜爱?

蔡丹君:王维的诗在国外有很多译本,他值得被全世界的人喜爱。他的诗有着非常高级的审美意境,澄澈干净。他的诗可以做到从日常中抽象出一种悠远,而且他能调动很多艺术手段将之进行再创作,比如细微到音声、着色,都非常讲究。苏轼说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到了王维诗的艺术复合性。

在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中,王维的诗,似乎俯拾皆是。我小时候,我母亲的一枚书签很好看,上面就写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种景象,我在家乡湖南的雨季里常常遇到的。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王维的诗,感受他的意境,不一定要去辋川别业。比如看云卷云舒,听水流潺湲,一定就能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历代画家以王维辋川别业为主题进行绘画 如明代仇英的《辋川十景图》(局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