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考古学 北山文化、北首领遗址

Image 2021-04-27

Beishan wenhua

北山文化

Bac-Sonian Culture

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高谅、北太和河北等省的石灰岩地区。年代大致为距今 9000~7000 年。1924 年法国考古学家 H.芒叙和 M.科拉尼(1866~1943)发现于河内东北之北山,因而定名。

该文化的遗址多发现于洞穴或岩荫内。死者一般葬在居住地。人骨经鉴定主要属于美拉尼西亚人和印度尼西亚人。在琼文曾发现一批屈膝蹲坐葬,墓圹作圆形,随葬有石制工具及装饰用的穿孔贝壳。石器用砾石或砾石片制成,主要有砍砸器、掏挖器、刮削器、长斧、凿、研杵、研盘等。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盛行于和平文化的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虽有发现,但数量较少。最典型的石器是一种刃部磨光的石斧(又称北山石斧)和表面带有一对或数对沟槽的磨石(此种沟槽底部呈凸面朝上的半筒形,称为北山痕迹)。骨制工具有斧、锥、半圆形凿等。发现粗陶片,饰绳纹,另有篦齿纹和刻划的橄榄纹、水波纹等。文化层中往往混杂大量螺壳及兽骨,还发现有陶网坠,其经济可能属采集、捕捞和狩猎的范围。关于北山文化与和平文化的关系,迄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北山文化是承袭和平文化发展起来的;有人则认为二者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大致并行的两种文化。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更多的发掘和研究方能解决。

(童恩正)

Beishou Ling yizhi

北首岭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区金陵河西岸。遗址面积约 6 万平方米。1958~1960、1977~197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7 次进行发掘,并编著了考古报告专刊《宝鸡北首岭》。文化堆积可分为 3 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早期为公元前 5150~前 5020 年,中期为前 4840~前 4170 年,晚期为前 4080~前 3790 年。北首岭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仰韶文化起始和早期阶段的面貌及变化脉络;为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和文化内涵,增添了较多的新资料。

早期遗存

发现较少,有少量灰坑、1 座陶窑和 7 座墓葬。其中 1 座男女 5 人合葬墓,仰身直肢和二次葬者兼有,间距相等并列埋在同一长方形浅竖穴内。有的墓随葬条状或小块的红、黄色颜料和只产于南海、东海的榧螺。陶器以红陶、红褐陶为主,胎壁较薄,多细绳纹,还有戳刺纹、小型堆纹和很少的带状红彩,主要器形有蛋形三矮足罐、圆腹罐、深腹圈足钵、圜底钵、圈足碗、小平底碗等。有人把它归入仰韶文化早期,称为北首岭类型;也有人认为属于老官台文化(见老官台遗址)晚期,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另一种新遗存。总的看,它可能具有上承老官台文化之末,下开仰韶文化之端的过渡性质。

中期遗存

属半坡类型。主要是发现两处墓地,土坑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还有几座 2~ 3 人的合葬墓。陶器以小直口尖底瓶、直腹小平底罐、圜底钵、蒜头壶等为代表。彩陶中的船形壶、水鸟啄鱼纹蒜头壶等,工艺水平很高。

晚期遗存

为一处保存较好的聚落遗址,中心是南北 100 米、东西 60 米左右的广场,其北、西和东南有 3 个房屋群落,居住区东南为墓地。房屋共 49 座,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居址,有长条斜坡状门道,门向多数朝中心广场。屋内进门处都有一个桃形或瓢形火塘,在其一端还嵌置一个陶罐以保存火种。代表性陶器有敛口钵、宽唇盆、敞口宽肩罐、碗形器盖以及绘三角形图案的彩陶等。对这类遗存性质的认识尚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其主要阶段属于半坡类型晚期。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

(石兴邦)

Beitingduhufu Chengzhi

北庭都护府城址

唐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约 12 公里的护堡子,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原唐贞观十四年 (640)所建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北庭大都护府设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下辖金满、轮台、蒲类(后改后庭)、西海 4 县。开元二十一年(733)改设北庭节度使,辖瀚海、天山、 伊吾三军。瀚海军驻北庭城内。贞元六年(790)吐蕃攻占北庭,唐对北庭的统治即告结束。北庭大都护府的建立,加强和巩固了唐王朝对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统治。回鹘西迁后,北庭又称别失八里,是高昌回鹘的重要基地和王族避暑胜地。元代在此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重要机构,仍为北疆重镇。城址约于明代初年荒废。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国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文物。1908 年和1914 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的考察队和英国的 A.斯坦因等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亦曾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北文化局和新疆文管会、博物馆多次派人调查和征集文物。1979~198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两次调查和测图,在城西 700多米处发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壁画。

城墙现存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整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外城墙周长 4596 米,内城墙周长 3003 米。外城之北还有低矮的羊马城。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楼和城门,外城北门还有瓮城,均系夯土筑成。城外有护城壕。城内原有的建筑物破坏殆尽,仅存 3 处残墙基,9 处残基址,其中 2 处为佛寺基址。据现有资料分析,外城建于唐贞观年间,显庆和开元以及高昌回鹘时期曾多次修补或增筑。内城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出土遗物主要是唐代文物,如唐金满县残碑、蒲夷州之印、铜镜、石狮、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和莲花纹方砖、瓦当及陶瓷器等。还有一些高昌回鹘时期或元代的陶瓷器。

(孙秉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