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许子东: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鲁迅?

Image 2021-04-27

生活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未知的时代里,我们面对着复杂喧嚣的世界,内心却孤独迷茫——

互联网上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好像并不能帮助我们看清生活里的问题,许多人只好逃遁到短暂的快乐中:综艺、游戏、吃喝.....成为了生活的止痛剂。

多希望自己能有清醒的头脑去认知世界、克服自己。而说到这里,你是否也想到了鲁迅先生?

今天,回看鲁迅先生的文章,还是会惊叹于其中对人性和国民性的精准探讨。

百年后,多少人还沉溺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沉溺在苍白无力的比较之中?又是否像魏连殳般,囿于成长的困境,选择用孤独封闭自己?

共鸣和感慨之后,才发现,重读鲁迅,就是重读我们自己。他也曾孤独、迷惘,写下“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但可贵的是,他在矛盾之中仍然追逐清醒,选择直截地面对现实。

或许你会担心时代背景相隔太远,文章难懂,那不如跟随许子东一起重读——从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病症”的深刻探讨中,触摸20世纪初那段至关重要的中国历史;从先生的文字本身,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里,窥见课本之外,那位更锋利、也更有趣的鲁迅先生。

理想家会员免费畅听

讲述 | 许子东

来源 |《许子东重读鲁迅》

(文字经删减编辑)

01.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鲁迅?

我上次重读是2018年,转眼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中国、世界,包括我所生活的地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修订版的《重读鲁迅》,第一,因为时势的变化,因为我自己心境的变化,我可能会在某些集的《重读鲁迅》后面加上我最新的读后感,包括一些学术上的分析,也是与时俱进吧。

第二,我会在稍后的时间增加阅读几篇,最重要的是鲁迅早期的文言文章《摩罗诗力说》。影响鲁迅一生的一些基本的文艺和政治观点,其实在《摩罗诗力说》里早已形成。

比方说,文学应该是纯文学的,它跟个人、国家的存亡,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它的效用比不上数学,比不上格言,赚钱比不上工商,功名也不如炒股票。同时期的周作人也说过:“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所以我们后来要重读鲁迅,要回顾鲁迅战斗的一生,千万不能忘记他的最基本的文艺观。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里评论拜伦:“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你看后来很多鲁迅的研究者形容、概括鲁迅对民众、对国人的启蒙态度,最精炼的这个总结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方说祥林嫂、闰土、阿Q等等,其实鲁迅在他最早的文章里已经夫子自道。

除了《摩罗诗力说》,我还会至少选读一两篇《故事新编》。我个人不认为《故事新编》的艺术价值高于《呐喊》《彷徨》,但作为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仍然不可忽视。

尤其《故事新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后来引发了一种历史小说的新类型,影响深远。

第三,除了加补充与增读新的篇章以外,我还想再借这个机会强调一下我重读鲁迅的宗旨。虽然阅读鲁迅早已超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鲁迅的文学和思想就跟孔子、庄子、屈原、杜甫一样,已经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但是我的重读鲁迅,主要还是尽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本分。如同鲁迅理解的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最近我的同行,北大中文系前主任温儒敏教授出书,书名就引鲁迅《摩罗诗力说》之言——“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面对鲁迅100多年前的问句,“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我是深深地感到惭愧和不安。

作为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我重读鲁迅的理由很明显,就像研究英国文学,要读莎士比亚;研究俄罗斯文学,要看托尔斯泰一样。事实上我们这个学科的很多学者leading scholar(泰斗),都可以说是鲁迅研究专家,从唐弢、夏济安、李欧梵,到钱理群、王富仁、王德威等等,也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使我一直犹豫,不敢开始自己的“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专著

除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目的以外,我的重读鲁迅,还有一些更加个人的或者说属于普通人的理由。

在我少年读书的时候,只有两个人的书可以系统地阅读,一个是《毛泽东选集》,一个是《鲁迅全集》。其实最早读的是单行本,一系列的,比方说手头有本《华盖集》,1973年出版的,定价是0.33元。

那个时候正是我长身体、学知识、三观初步形成的时候,相信不仅是我。生活在20世纪后50年的很多中国人都会受到这两个人、这两套书的影响,有的可能受到影响还不知道。前者先不谈,后者鲁迅说实话,他不仅是我的研究对象,还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位老师。虽然他不认识我。

02.

鲁迅其实一直生活在我们中间

有一年在北大客座,我请阿城一起讲课。阿城提出了一个读书方法,说这样读书就不会越读越多。因为我们一般人觉得读书开阔眼界,因此想读更多的书,就会读书越来越多。阿城说,不会,读书可以越读越少,但要“素读”。

这个“素”不是快速的速,而是朴素的素。什么意思呢?就是读书的时候脑子里一张白纸,没有杂念,先不要批判,全盘接受。如果是经典,这样“素读”以后终身受用。而他举的自己的例子就是毛选和鲁迅。

其实我读鲁迅的时候不算素读,当时已经下乡在种田,见过各种政治风云,生在社会底层,切身体会鲁迅所谓“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秩序。

简单说,我当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正因为如此,当年初读鲁迅,我发现他在五个大问题上敲打了我年轻的世界观。哪五个问题?古今、中外、上下、男女,以及个人与世界。

后来务农、做工、读书、出国,每个人生阶段,我都会再读,或者说回想起鲁迅的话。当然我的想法难免会有变化,多了一些疑惑,甚至批判。所以今天再重读鲁迅,我其实也是在回顾、检讨自己过去若干年来的心路历程。

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不是一个那么特殊的人,我不是天才,也不变态,那些和我命运相同,有着类似或不同经历的朋友们,大家也都曾经读过鲁迅,今天重读,是否也都在回顾过去那一部分生命呢?

其实任何年纪的人只要识字,且对中国的人和事有兴趣,就可读鲁迅。而且不同年龄会读到不同的鲁迅,旁人无法替代。鲁迅虽然去世了,可是他其实一直生活在我们中间。我听钱理群说,他在北大讲课,同学们喜欢看鲁迅痛骂资本家的乏走狗。

03.

重读鲁迅,也是在重读我们自己

我们在重读鲁迅的过程当中,会引用很多鲁迅研究的成果,从瞿秋白到毛泽东;从李长之到李平心;从陈涌到王富仁。

已经有这么多研究成果在,那我们应该怎么重读鲁迅?可以选择的方法有三:

第一是以作家生平为线索,好像传记,一步一步地研究他的思想变化过程;

第二是以研究课题为中心,就像写一本专著,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鲁迅的世界观、鲁迅与进化论、鲁迅与尼采等等;

第三就是直接读作品,系统地读作品,作家生平跟有关的理论课题,都放在阅读作品的过程当中。

我会用第三个方法,而且依照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的排序来阅读。比方说,一开始第一卷先是《坟》,后是《热风》,然后是《呐喊》等等,这叫老老实实地素读。

唯一官方出版的《鲁迅全集》

在重读的过程当中,他人的研究,我们要参考。一些坊间对鲁迅的或明或暗的批评,我们也不会回避。比方说批评他对京剧武术中医的偏见,或者说他亲日本等等。

更有一些有关鲁迅的悬念疑团,比方说他跟朱安的无性婚姻,他跟周作人失和是否跟羽太信子有关。还有比方说他为什么要和林语堂、顾颉刚那些人吵架,还有他跟许广平的曲折爱情,或者为什么特别欣赏萧红等等,我们也都会尽可能地在作品内外探讨。

鲁迅、许广平与儿子海英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过:“病症是鲁迅看得准,药方是胡适开得好。”此言,我深以为然。

更重要的是,重读鲁迅,也是在重读我们自己。看看过去若干年,从认识鲁迅开始,我们的思想有了哪些变化,有了哪些坚持?或者自以为变化,其实是在坚持;或者自以为坚持,其实已在变化。

要理解女人和男人可以读张爱玲;要理解中国人,你一定要读鲁迅。

题图&配图:《觉醒年代》

音频编辑:天真

内容编辑:袋米

监制:猫爷

从这里,进入鲁迅先生的思想世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