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紫牛荐书|游荡在爱与怕之间的故事,鲁奖作家尹学芸新书《寻隐者不遇》上市

Image 2021-04-27

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文学作品开始,尹学芸的创作生涯已有三十余年。而在普通读者的印象中,直到2018年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之前,尹学芸似乎“永远是默默无闻”地写作而不问其他。写作多年的尹学芸,作品愈发纯熟自如,被评论家赞为“庾信文章老更成”。

近日,尹学芸全新小说集《寻隐者不遇》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她近一两年来最新创作成果。尹学芸执着于一遍遍淘洗生活,在这些小说中,主人公的活动地点仍然是她虚构的 “罕村”和“埙城”。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知识分子,从工人到基层官员,尹学芸叙述世事变迁和人情沉浮,书写人性的幽明、疏离与和解。

同以往一样,尹学芸关注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与悲欢,“有人愿意紧跟时代热点,我则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咂岁月风尘中的凡人过往,在生活的缝隙捕捉有意义、有意思的人和事。……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所谓的小人物都是相对的。小人物并不真的‘小’”。

爱与怕的命名者

尹学芸曾说,自己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母题,“我一直是种率性的写作状态,从无计划,也无规划。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哪儿,算到哪儿。老百姓有句话叫天养人。创作与其何其相似”。 但是,若细细追究起来,《寻隐者不遇》这本小说集其实蕴涵着一个母题,那就是:寻常人的爱与怕。

这本小说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关于爱与怕的故事:为了逃避“喂鬼”这一悚人的丧葬习俗,“我”躲去了滇西大山,滇西山村的民风让“我”想起曾经热爱如今却让人无奈的家乡,而在滇西援建的挚友意外以身殉职,让“我”倍感人世无常(《喂鬼》);《望湖楼》中,一个报恩的饭局竟然引发了无可挽回的灾祸,怕担责任的退休官员,在面临爱恨分明、颇有侠义之风的小保姆追问公道时的虚与委蛇,让人唏嘘不已;在同名中篇小说《寻隐者不遇》中,去某个隐秘角落里的园子寻找隐者的三个人,抱着心底的爱与隔阂各自纠缠、又最终散开,只留下庄生梦蝶般的怅惘;《苹果树》中,一个女人不顾一切地编织着一个美满姻缘的故事,又借助小女儿之口将其变为传奇,竟然真的将平静生活下的残酷真相掩埋了起来,让一棵苹果树慢慢成为远近闻名的“圣物”。

尹学芸善于发掘与呈现这些幽微的爱与怕,将这些或平常细碎、或浓烈炽热的情感,都化作读者的一声慨叹,同时又给读者留存着温热的希望。烟火尘世的爱与怕,最终借由作家的命名,都得到了安稳妥帖的理解。

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

作家、评论家张定浩曾经评价尹学芸 “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尹学芸小说最精到的概括了。

《寻隐者不遇》刻镂了那些微小的、百转千回的人性。尹学芸的创作不依赖于社会事件,她更喜欢聚焦具有普遍性的平常人的人生际遇。情节一波三折中,看似违反常理的人物行为变得合理,而看似平常的人生故事,又有着深不可测的褶皱。人性的幽暗处、闪光点,疏离与和解,就都在这些小小的“合理”或“褶皱”里。

《收获》主编程永新评价道:“尹学芸擅长入木三分镌刻基层官员和民众的复杂生态图。自《玲珑塔》始,文风从此玲珑。当一个小说家进入什么都能写、怎么写都不会写坏的境地,时间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黄德海评价《寻隐者不遇》:“乍看,尹学芸小说讲了一个好故事;再看,就变成了丰富曲折的情节;细细琢磨,人物却从情节里伸展出来,做足了属于自己的一场大戏,又轻轻抚慰着起伏不定的人心。”

而继《李海叔叔》以后对《寻隐者不遇》加以赞赏的诗人、评论家张定浩说:“在这些结构纯熟、耐心细密、充满烟火气的故事里,总有一些锋利之物隐伏其中,像一个技艺精良的绣师遗落于枕被中的针,我们猝不及防地被它刺痛,想到那双编织人世温厚的手也曾戳破着人世,或者二者就是一体的。”

普通人的悲欢,平常人生的涟漪,因为像尹学芸这样的写作者的殷勤探看而落成文字、汇成长河,这既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写作者赠予读者的宝贵礼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