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阿七头的招牌,挂在朱家角周庄同里乌镇南浔西塘的大街上

2021-04-28

阿七头本名陈尚俊,因兄妹中排行第七而得名,连他在几个“生意”群里的微信也用“阿七”亮相,他的出名全在于他雕刻的“牌匾”。

阿七头住朱家角古镇老街的尽头,一间青砖白壁不大的作坊,突出的门檐带点古意,“明清制匾坊”的招牌老远就能看见。他是朱家角古镇上无人不晓的制匾匠人、“招牌师傅”,经他手雕刻的各种招牌匾额,少说也有六、七百块之多,这一刻就是二十多年,做招牌的人竟打响了自己的“招牌”,打出了名气,美名远扬,作品除本地以外,遍及周边的各个江南古镇,有的还远涉重洋到日本。

阿七头出生于镇上一个工匠世家,今年65岁,敦厚身材,满手老茧,说话“高八度”,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已是年逾花甲。清咸丰年间,祖上在老街开了爿“陈永兴打桶店”,传到他这一辈已有170年的历史。他从小看着父亲对着木头量尺寸、掸墨斗、锯、劈、刨、凿,后来居然慢慢都一一学会了。高中毕业后,他仍兴趣不减,不忘祖上工艺,毅然踏上社会,走家串户,帮人做起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三十六只脚”家具。老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命运的机遇从天而降,他进入了大观园当上一名园林牌匾、明清家具的维修工——这可是他多年求之不得的心仪工作。

2000年,古镇旅游刚起步,享有沪上明清第一街的北大街,黛瓦粉墙,红柱飞檐都已“整修如旧”。唯沿街老字号店面招牌尚需重新制作,时间紧,要求高,一时难觅制匾人,最后镇旅游公司托人找到在大观园的阿七头,他二话没说,一口应承下来。从设计排版到放大雕刻,油漆定位,不辞辛劳,加班加点,最后几十块惟妙惟肖、古朴典雅的匾牌终于完成。

从此阿七头制匾一发不可收,日复一日地摸索探知,潜心研究,独自与刻刀做伴,与板材对话。他常对人说:做招牌先要树好自己的“招牌”。

做工精细,收费低廉,他打造的牌匾深受客户青睐。不仅本镇的“老字号”更换、“新开店”定制,连江南水乡周围一些古镇如周庄、同里、乌镇、南浔、西塘、陶庄的商家,也纷纷慕名相继赶到朱家角,请他制作店招匾额,头几年简直忙得他不可开交,应接不暇,最高峰时平均每个星期做一块。

说到制匾过程和工艺,历经十几年的摸爬滚打,阿七头说起来一套一套:吃我们这碗饭,要“慢工出细活”,同时也要是个多面手,既要懂木工、油漆、雕刻,还要有一定的古文造诣。古匾选材最好选老杉木为佳,不易变形,放在室外更能经受得住日晒雨淋、酷暑严寒的考验。再根据匾额将要挂的位置设计大小、字体间距以及字形。匾额字体确定后复印到木板上,拿到样稿细细琢磨,逐字推敲,一刀刀地细心雕刻,深不得浅不得,每个字的笔锋都要达到丝丝入扣,行云流水,将传统的工匠技术和书法线条完美结合,匾额的气势和韵味就全在此时的雕功中体现。最后刷清漆、刮腻子、打磨着色,反复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五年前,阿七头退休了,古匾制作也华丽转身,从过去的业余走向了专业,他在老街上挂起了青浦区第一家“陈永兴明清制匾坊”。微信、网络、快递,时髦的词语最近频频从阿七头的嘴里蹦出,原来他建立了五六个微信群,以“明清制匾坊阿七”的头像做起了互联网生意,拿他的话来说,我们手艺人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

有了微信,阿七头时不时地发布一些“新鲜出炉”的牌匾实物照片、制作流水,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互联网的优势。有的路过旅客,看他正在匾刻,很感兴趣,就加了微信,有的在微信上看到信息就主动和他联系。这不,前几天在微信群里一个无锡客户,发来了两张匾额原稿图片,阿七头制成后,拍实物发过去征得客户满意后,最后又用快递寄了过去,一笔生意就这样远程成交了。

这个春天,阿七头有点忙,这边刚做好西塘来定制的书法家林正义题的“留春草堂”匾额,那边又接本镇的“小阿妹粽子”,这里刚挂上由老房楼板制成的“南山爷爷”招牌,那里又有外文的“韩国炸鸡”,忙得不亦乐乎。

牌匾今后的发展,关键是传承人如何执着地坚守下去,手艺人也要做“守艺人”。说到近年手工牌匾受到一些机器制作的冲击和影响时,阿七头直言不讳:无论怎样变化,这种传统的牌匾还是不可替代的。手工牌匾的神韵、厚重、沧桑是机器难以模仿的,一些有文化底蕴要求的店铺还是更倾向于手工制作的牌匾。

阿七头最后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丝担忧,制匾行当恐怕今后将后继无人,但老祖宗留下来的工艺可不能丢,期待有人能够传承这门手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