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朱振刚: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批评

Image 2021-04-28

《中国美术报》 第227期 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文艺批评的底线何在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4月12日,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全国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而关于文艺批评的笔墨官司屡见不鲜,甚至由笔墨官司转变为现实诉讼,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尺度,在批评实践中常被模糊甚至混淆、滥用,使其失去了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客观立场和理性态度,甚至可能触及到文艺批评的底线,文艺批评的良性生态也势必会受到冲击。那么,文艺批评的底线何在,本期时评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王飏:警惕赞美外衣下的吹捧流俗

宋学勤:艺术批评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王进玉:良好的批评生态需要共同构建

大生:有关文艺批评的四个思考

朱振刚: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批评

(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艺术作品与批评,本来是清风明月的风雅之事,但放眼当下,文艺批评界溜须拍马之风不绝。文章不必合理,多加溢美之词,但求作品畅销,成为当下诸多文艺批评的别样景观。

然而,批评何为?贴切的文艺批评,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审美体验的外化活动。它基于艺术欣赏,却与个人化的、功利性的意气用事不相干。因此,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文艺批评,批评者自然应该具备解读相应艺术语言的能力,了解相应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同时还应做到知人论世。反言之,艺术批评不是想当然,不是主观臆断,更不是个人情绪化表达。当然,要求批评者绝对理性,不带有情感的抒发,本身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即便夸赞文艺作品的某些优点,也须夸到点子上,合乎情理。因此,最美妙的文艺批评,不外乎批评者与作品达到一种知音状态。

批评者如不能做到科学的批评,纯粹无节制地赞美,既是对文艺作品的不尊重,也是对批评对象与读者的不尊重。

准确不在言多,合理无需引证。文艺批评是个体审美性的艺术接受后,思想性的言说。发现优长赞其所优,看到问题指陈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所谓点到为止。这个过程不需要虚张声势,更不需要矫揉造作。反观当下的评论现象,文章写得越来越长,把文章长度等同于批评高度。关于引证,亦是越堆越多。其实,文艺评论并非不能如此,而是不必刻意如此。这都是远离了对于文化甚至文字的体贴能力,虚张声势的表现。呼唤本土语言风格的批评文风,五四运动以来,西风东渐,表现在文风上,过分采用西方的话语风格遣词造句。这种文风把本来简单易懂的意思,往往说得复杂难懂,以至于如果不知道某些概念的所指,根本不知所云。言说者貌似清楚明白,观众实则晕头转向。似乎只有这样才是高级的评论文章,而实则大可不必。《文心雕龙》篇章简短,不但说得明白而且生动传神,便是此理。

批评不但要有价值立场,还要有人文立场。价值立场是基础,人文立场是旨归。文艺作品作为载道的具体表现,对其批评的重要立场,除了对文艺本体层面进行科学讨论,更要站在人文的立场进行引导和矫正。事实上,真正有境界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其艺术创作与批评,也必将是兼具此二者的。也唯如此,才能让自己成为合格的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