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背了多年的“离离原上草”,“离离”是何意?很多人不清楚

2021-04-29

引言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朝继李杜之后的又一新星,相传他的邻居是一位没什么文化的老妇人,但白居易并没有因此不尊重她,反而每一次写了新诗都会先拿去给她念上一念。老妪也会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指出来,白居易则回去作相应的改动,直到老妪能看懂为止。这也是为什么白居易写的是大多通俗易懂,童子能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曲》。

正如故事中表现的那样,我们在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就能背诵白居易的诗歌,并且能简单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过了这么多年再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自己的理解其实和原文的意义是有很大偏颇的。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能背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名句,其中的“离离”我们常常理解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只是这个说法在古文爱好者研究过后,发现是经不起推敲的,背了多年的“离离原上草”,“离离”是何意?很多人不清楚。

首先单看一个“离”字,我们一眼就能认识到它代表了“离别、分离”等意思。那“离离”就是简单的分离之意相加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我们在古汉语词典上可以轻松找得到“离离”的解析是草木繁茂的意思,我们在解析诗词的时候还是要回到诗句本身,联系作家创作诗句时的情景来综合理解,才能对这两个字进行严丝合缝的理解。

“离离”在我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过,代表的是硕果累累,丰收之喜。再后来发展过程中,古诗词里的“离离”发展为了“冢”,也就是坟墓的意思,其荒凉之意可见一斑。我们在这首诗的全文中还发现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样两句诗,其中“萋萋”、“别情”不得不说包含了凄凉的分别之情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这里白居易到底是与谁分别呢?

经学者考据发现,该诗作于贞元九年,这年白居易经历了与自己的初恋——湘灵,相恋之后的一次分别。所以这首诗的送别对象为湘灵,反映的是诗人初生恋情时的分别情怀,它与此后写给湘灵的诗中的“草”意象相因应。白居易与这位名叫湘灵的姑娘一见钟情,感情缠绵,为求学、仕进等原因,他与这位姑娘多次分别,后来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故,两人最终因“社会上门第等级观念和风尚的阻碍”未成眷属。白居易就是在这时做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抒发两人离别时的感情,记载两人分别时的情景。该诗句的尾联点出白居易正与人送别,遥相呼应了诗题。并且这里有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的古原景象多么迷人,在这样的背景上分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有诗意。

第二个有力证据是这首诗也与此后写给湘灵的诗中的“草”意象相呼应。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从793年至835年,前后持续了42年,加起来至少有46篇。其中在写到二人无奈分别这天,湘灵如约而至前来送别。两个有情人无言以对,默默无语,秋风枭枭,两人凄然相向,一步一回头。白居易这时就做了《南浦别》来纪念这一场景:“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可以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此外,白居易在宿州符离长达22年,一直视符离为第二故乡, 其书信中已深情地称符离为故乡家园。汴水汤汤, 睢水泱泱, 春草秋菊、夏菱冬雪无不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情,本诗也不例外。根据对《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古原、荒城地理位置的考证可以证实这一点。结语

总之, 白居易在写给亲朋故旧的送别诗中, 都会按照唐人的习惯在诗题中标明送别的对象。这首没有标明送别对象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既留下多样诗解产生的空间, 也留下了后人抒发各自情怀的表意空间, 也许这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白居易擅长在通俗易懂的诗句里融进生活感受,字字含情,句句切意。因此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堪称绝唱。尽管其中对“离离”的解释颇具争议,但作为读者我们却能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之美,这就足矣。参考文献:

《琵琶行》

《南浦别》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