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场菜市场里的书法展 别样演绎“民以食为天”

Image 2021-05-06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人们从挂满书法作品的市场通道中走过。5月1日至5日,艺术家邱志杰的首次书写计划“民以食为天”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进行日常呈现。近百幅与食物相关的古诗词、流行语、名言警句、菜谱与招牌,以书法的形式悬挂和张贴于三源里菜市场的大小角落,艺术的魅力与生活的气息在这个独特的展览空间巧妙融合,令许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也吸引着前来购物的市民好奇的目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两名年轻人在观看悬挂在市场通道上方的书法作品。策展人张维娜解释道,本次展览之所以选在最具生活气息的菜市场举行,是希望将书法以最亲切的方式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中国书法生于日常,自古就是实用的工具,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书法家也应该迈开脚步,走向街头,为社会服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前来购物的市民和游客在观看悬挂在市场通道上的书法作品。这些展品中,既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等有关于食物的流行话语,也有“光盘行动”“垃圾不落地”“争创国家卫生区”等具有当下时代特征的倡议、标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一名年轻人在一处写有书法的卷帘门前拍照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市场通道上方悬挂着写有“光盘行动”和食物相关英文谚语的书法作品。三源里菜市场毗邻使馆区,常有外国顾客光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艺术家对一家摊位的招牌进行了重新书写和覆盖。由于这些招牌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需要有比较明晰的可辨认度,邱志杰选择用比较方正的隶书,或接近魏碑风格的字体去呈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经营一家牛羊肉店的摊主李大爷正在拍摄市场通道上方悬挂的书法作品。他在这里开店已有20多年,这些“接地气儿”的书法作品让他忍不住想拿起手机记录下来。他坦言这几日市场里的顾客明显变多了,也有不少人向他询问身上这件写有“牛羊”字样的围裙,这件出自艺术家之手的“作品”,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这场艺术行动的参与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一处维修电子产品的摊位。摊主背后的墙上,艺术家用敦煌写经、隶书和墓志铭的风格抄写了三源里菜市场的《卫生保洁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费者投诉调解制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经营者站在写有“出口”字样的通道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一处售卖水产的摊位前,人们从挂满书法作品的市场通道中走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一名外国人站在布满书法作品的市场通道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人们在观看悬挂在市场通道上的书法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从事建筑行业的王祎萌在装置作品《纸箱》前拍照留念。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次展览的信息,特地约了朋友一起前来“打卡”,特殊的展览空间和展览形式让她觉得非常新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