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史上著名的母亲

2021-05-10

今天是母亲节,这个充满感恩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在艺术家一生的创作当中,也不乏母亲的题材。一些艺术家最经典的作品,往往是他们画的关于母亲的肖像。

丢勒 《母亲肖像》 1510~1514年间 42cm×30cm

现藏于柏林丢勒美术馆木刻陈列室

丢勒在母亲去世前的两个月用炭条为她绘制了一幅肖像,画中人饱经风霜、青筋暴跳,却透露出慈爱和真情。那些善用光影和线条的画家巧妙地略微牺牲了一些美而保全了深情。母爱像一块硕大的磁石,将缪斯的门徒们吸引到母亲身边。

丢勒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两个月,给母亲画了一幅肖像,在这幅木炭画里他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活泼动人的作品,这就是传到现在的唯一的一幅丢勒母亲的肖像。当他母亲于5月17日逝世后,他在画上题了几句话:“这就是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母亲,1514年祈祷周前的星期二夜间二时逝世,享年63岁。”说明他终身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

詹姆斯·阿伯特·麦克尼尔·惠斯勒 《灰与黑的改编曲第一号:画家的母亲》

Arrangement in Gray and Black No.1:Portrait of the Artist's Mother (1871)

这件是惠斯勒最有名的作品,也是艺术家自己所提出的“树敌的文雅艺术”的代表作。67岁的母亲侧脸端坐,脚踩在脚凳上,目光凝视前方,很难揣测在想什么。据说,惠斯勒那天在等模特,但模特没能到达,于是妈妈同意代替模特坐在那儿让儿子作画。正是这种血缘情感上的密切关系,使母亲常成为惠斯勒描写的对象,也只有母亲,才愿意这样为孩子静静不动数小时。相对来说,画家笔下的父亲肖像却很少,因为男人为生计忙碌,在家庭的需求中常常是缺席的。在母亲看来,摆出姿势让孩子作画,是表达母爱的一种很普通的方式。因此,惠斯勒的妈妈在给亲人的信中说:“哇,当我亲爱的儿子突然欢呼‘哦,妈妈,我完成了,它多么美啊!’时,我真是由衷地感到高兴。接着,他会因为那幅画亲吻我。”

1932年,美国人惠斯勒的“美国母亲”,漂洋过海回到美国展出,它长时间占据着报章的头条,在经济危机中挣扎求存的美国人虔诚地膜拜这位克勤克俭的母亲,她的清教徒美德都在感召着朝不保夕的美国人,告诉他们苦日子会过去,母亲永远在这里。

伦勃朗《伦勃朗的母亲》1631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伦勃朗25岁时为他母亲创作的一幅肖像画 。作品中一个虔诚的老妇人披着红色天鹅绒外套,包一褐色头巾,坐在一块断壁上读《圣经》。光线从后上方斜射下来,老妇人的脸掩没在阴影中,模糊不清,然而她抚摸《圣经》的右手却处在强光的照射下格外清晰。

伦勃朗 《一位老妇的肖像》(伦勃朗的母亲)

伦勃朗的母亲入画时,已经在人生的最后一个季节,早已失去了女人的美丽。但一贯深思熟虑的伦勃朗,不讳言她的每一条皱纹、每一点苦难。他笔下的母亲虽然沉默又冷静,却有极深的感染力。

一些艺术家擅用自己的画来修补缺憾的现实,高更一生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描绘外国情调上。高更所绘的母亲肖像,来自于他母亲年轻时的一幅照片。他故意将母亲的面部特征进行夸张,嘴唇画得更厚,鼻子画得更宽,这也许是为了强调他母亲身上的西班牙异域血统。

文森特·梵高 《母亲鲁林与她的孩子》1888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梵高《母亲肖像》

梵高同样是根据母亲的照片来画母亲的肖像,但他嫌原始的黑白照片太单调,所以按照记忆来描绘心中的母亲形象。在人们看到的画面中,他的母亲有着一双温暖而美丽的草绿色眸子,映衬着完美的肌肤,画面洋溢着淡淡的忧伤和温馨。

阿希尔•戈尔基《艺术家和他的母亲》

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阿希尔·戈尔基,一直无法忘记饿死在逃荒路上的母亲。当他从亚美尼亚逃到美国,在纽约作为艺术家展开工作时,首先画的就是一张他和母亲在1921年的合影。这张叫做《艺术家和他的母亲》的画上,阿希尔的母亲抿着双唇,全身紧绷地坐在椅子上。儿子阿希尔站在她身后,像只柔弱又好奇的小动物。

照片原本是寄给阿希尔远在美国的父亲的,好让他不要忘记家里的亲人,没想到竟成了阿希尔日后怀念母亲的凭据。他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但却从未直接触及这一题材。只是这幅有母亲的画,阿希尔用了十多年不断地重画又涂改,就如同不愿承认母亲和家园已经离他而去。

普瑞莫·孔蒂 《母亲路易莎·帕罗蒂》

意大利艺术家普瑞莫·孔蒂笔下《母亲路易莎·帕罗蒂》,又名《室内女肖像》,是热那亚工业家庭帕罗蒂向Primo Conti定制的。该幅画塑造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端庄典雅,从穿着和配饰方面,可以看出这位妇女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从画中的女士的眼神中,又可以让观者看出这位母亲柔软平静的内心世界。整幅画的色调淡雅,是普瑞莫·孔蒂平静温和的生活态度的表现,没有激烈的碰撞,没有鲜艳强烈的色彩。似乎想要把幸福的感受传递给观者。

安格尔《母亲肖像》

安格尔所绘的母亲肖像是1814年他母亲安妮去罗马探望他时所作, 安格尔让肖像充满了传神逼真的特色,基于他内心希望母亲看上去像能从画布上走下来。站在这幅感人的画作前,这种传递出的爱意表露无遗,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爱,都交融在画面里。而画家朱尔斯·巴斯蒂昂·勒帕热所绘的母亲的肖像,则非常美丽,真实得近乎一幅照片。事实上,勒帕热本来就是照相术的积极追随者。这些母亲在她们儿子的笔下,因真实而更显得“完整”。

弗洛伊德《母亲的肖像》

弗洛伊德《画家的母亲》

从1972年开始,弗洛伊德开始为自己的母亲作画,这幅作品是十多幅母亲画像之一,也是画家为母亲所作的作品中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一幅。母亲身上那白色的衣裙套装,给人一种纯洁与高贵的感觉,这是画家对母亲的崇敬之心,也是对母亲情感的一种特殊描述。

大卫·霍克尼《我的母亲,博尔顿修道院,约克郡,1982年11月》

艺术家们迥异的生活境遇和成长经历,常常在他们的母亲肖像中表露无遗。在画作《我的母亲,博尔顿修道院,约克郡,1982年11月》中,画家大卫·霍克尼用一种照片拼贴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穿着廉价雨衣的美国女人,她看起来非常孤独。画面一角,画家穿着昂贵皮鞋的脚故意被画入画中。画家想用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体现他和母亲的困境,以及在生活中面临的绝望,霍克尼甚至在他父亲的葬礼上画母亲的肖像。

毕加索 母亲肖像

毕加索《喷泉旁的母亲与小孩》1901年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孩子与母亲》

高更 《母亲肖像》

爱德华·蒙克 《逝去的母亲》 99cm x 90 cm 1900 Kunsthalle, Bremen

爱德华·蒙克 《母与女》 135cm x 163 cm 1897 National Gallery, Oslo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母爱》1967

中国艺术家笔下的母亲

在众多艺术创作中,母亲是取之不竭的主题;

对于艺术家来说,将母亲的形象跃然于画面上,就是对母亲最好的献礼。

罗中立 《春蚕》200cm×134cm 1983年作

罗中立的《春蚕》,画面中看不见人物面部,留下金丝般发亮的老母亲的银发以及布满干瘪皱纹的额头。烁烁的银发虽无尽凄美,也开阔出人性中最为可贵的光芒。罗中立细腻的笔触中,充满了对老母亲的深情厚意与无尚崇高的致敬。母亲身着最为普通的深海般蔚蓝而沉静的布衣,卷起袖肘,一双任岁月磨逝而黯淡枯草的手却显得无比灵巧,绿色的蚕叶,灰绿色的春蚕以及在光影投射下又与银色发丝、深色的手、浅色的蚕面自然融入又独立的黄绿色的簸箕,塑造了和谐成功的、具有东方意蕴的光影色彩画面,夺人视觉,强烈而震撼。尤为出彩的就是艺术家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深情刻画,不仅在光影色彩的构图上,也在肖像性格与情感以及人生哲理的本质上。也因此成就了继《父亲》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

常玉 《镜前母与子》55.1cm×45.9cm 1930年

《镜前母与子》呈现一对圣母与圣子,其并不以巍峨超然的姿态出现,而是寻常家中的一尊雕塑:是肖像,也是静物;是超验的宗教,也是人间的生活。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贬低基督与圣母,反而让此圣像显得平易近人抑或也涵纳了常玉作为一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于家乡与母亲的思念。一尊小小雕塑无疑唤起内心底层对于故乡的怀想,并将宗教从历史与权威中释放,贴近时代,回归人性对大爱的祈求与渴望,在简练中表达现代精神。

艺术家以镜入画,藉此扩充有限的室内空间,不着痕迹地扩大圣像与物理空间之对比;圣像伫立于空旷环境,散发着淡淡的慈爱和温暖。写情写景彼此紧扣,一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画面里所欲传递之讯息不喻自言。

林风眠 劈山救母 纸本彩墨 70×66cm 1950年代初

陈逸飞 《穿红衣的母亲》 100×100cm 1999年作

陈逸飞 《母与子》140×140cm

陈丹青 《母与子》 75×100cm 1986年作

段建伟《母亲》1998年作

刘小东 睡眠与失眠系列·母与子 1998年作

何多苓 母亲 布面油画 50cm×40cm

“我妈,我跟她在精神上不能完全沟通,但有一种血缘和一种感情,还有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所以,我妈去世后,我最痛苦的就是在精神上没有跟她很好地沟通,这是我最痛苦的一件事。生活上我到是尽可能地照顾、治病这些都尽力了,这些都不是很遗憾。她那么大岁数了,肉体的衰亡是必然的,所有器官都接近失效了,有时候想起来比较不能释怀的就是精神上和她缺乏一种交流……其实我想我妈一直对我是特别关心的,我是老大,跟著她长大的,她很引以为自豪的。我妈始终对我很关注,当然她对我弟弟也同样很疼爱。但对我有种特殊关注,在沟通方面我觉得没有满足她,现在想起就觉得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好像我妈还躺在病床上时我就觉得我们已经有很远的距离了,虽然我们离得很近,但我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认为精神上的鸿沟本身是可以想办法填补的,但是我没有做这个努力,这完全是我的责任。虽然旁人都觉得我对我妈很好,但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好”——何多苓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