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还有啥?原来有这么多看法!

Image 2021-05-11

古人云:“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这句作为世人信奉的道义,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世人皆知,“孝道”是传统文化最浓重的一部分,不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下,孝道都被视为道德的最高标准,甚至被封建王朝推崇到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可见“孝道”的社会凝聚力,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影响之深远绵亘于古今。

中国古话中有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老话流传上千年来人们对此深信无疑,并且很多人认为最大不孝就是不能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然而,古话的本意果真如此?那其他两种不孝都是什么呢?

首先,想要理解这句古话,就必须深入历史,追寻先贤的真情实感,才能知道何为“孝道”,以及孝顺的目的与深意。

根据史料记载,这句古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本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大致意思就是说,古帝王舜娶妻没有告知父母,是没有尽到为人子的本分。可君子认为,舜虽未告知父母,但也与禀告没有本质区别,因为舜娶妻是经过尧考验后才把女儿嫁给他的,然而这时,舜的父母依然带有偏见,所以即使告诉也没有任何好处。这一典故,简单解读就是,不孝顺有很多方式,而没尽到晚辈义务为最严重。

其实古文真意很明确,可偏偏东汉出了个人才,这位便是赵岐先生,他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里,把原文直接扭曲了。竟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读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显然,赵岐脱离了仁德本意,看似孝道本质的诠释,实则只局限于格式论断,从而影响了后世婚姻观念,让人们误以为不婚、无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倘若真按赵岐逻辑理解,那么一个不学无术之徒,甚至流氓地痞之类,但凡给长辈生几个娃,就真是孝顺父母了?

所以如此论调,间接违背了“克欲应天”、三纲五常”、“程朱天理”等儒家思想。就是说,后人不加明辨,导致以讹传讹,最终把“无后为大”无限延伸,理解为人生在世最大的不孝——无嗣,自然与孟子理论思想背道而驰。

当然了,如果非要依文推意,“无后为大”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不孝顺——不能孝敬双亲;二不孝顺——不能忠诚本分;三不孝顺——不能尊师重道,成为符合道德的君子。所以,老生常谈的“无后为大”,是指没有遵循后辈操守,无法被后人尊重与效法的德行。

其实,古话有此歪曲与误解,皆源于古代小农经济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还有人们对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重视,所以,这样的误解,符合封建社会发展需要,才会最终凌驾于孟子原意,乃至被后人奉作至理名言,所以与家庭社会来说实则多有益处。

综上所述,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古话,大家还有何不同见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