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走进藏家|王纲怀的铜镜收藏研究之旅

2021-05-12

《中国美术报》 第228期 美术新闻

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校庆系列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以400余面各具代表性的中国历代铜镜,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和艺术的演进过程以及铜镜的艺术魅力。如此体量庞大的铜镜展览能够成功举办,除了得到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的支持,也离不开私人藏家的热情参与,在40余位借展个人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铜镜捐赠人、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的名字排在了首位。

王纲怀是清华大学1958级土木建筑系给排水专业的校友,1964年毕业后在第四机械工业部工作,1979年调至上海市环保局担任黄浦江污染治理总体规划负责人,1982年进入新组建的上海市国土整治办公室参与上海城市改造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完成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七五期间上海筹措外资的决策分析》《上海环境功能区划》等十余个重大课题,参与并见证了浦东新区从无到有、从起步到腾飞的整个历史进程。

王纲怀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观众讲解铜镜文化

工作中的王纲怀是一名理性严谨的高级工程师,生活中的王纲怀则是一位热爱艺术的铜镜收藏家。作为东晋书法家王珣的直系后人,王纲怀的家族一直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其伯父王纪泽是收藏“红印花邮票”的“泰斗”级人物。受长辈影响,王纲怀自幼就对艺术充满了兴趣。年轻的王纲怀是上海集邮协会的第一批会员,后来他的收藏兴趣又转移到了古代钱币。收藏铜镜则源于一次偶然的邂逅,1992年,王纲怀在上海古玩市场寻找钱币时偶然看到一块铜镜残片,被铭文的汉碑字体深深吸引 ,由此开启了王纲怀的铜镜收藏之旅。王纲怀回忆道:“当时我想,既然有这么美的残片,就一定能找到完整的东西,结果一找就是30多年,却再也没有找到比当时那块残片更美的东西,也许这是一种缘分。”

王纲怀开始进入铜镜收藏领域是因为和文字有缘,他说:“没有文字的铜镜再美我都不看,并非我高傲,而是没有那么多钱,所以钱要花在刀刃上,必须买我认为最好的东西。”就这样,王纲怀用稿费等业余收入建立起了自己的铜镜收藏,工资则准时交给妻子作为家用。一路收藏下来,也常有捉襟见肘、忍痛割爱之时。

2000年,正式退休的王纲怀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铜镜的收藏和研究中。铜镜的铭文、造型、工艺、图案、纹饰等都是王纲怀想要穷尽研究的内容。和文博界学者不同,工科出身的王纲怀在研究铜镜时会关注它们的物理属性,比如人们用“压手”形容铜镜的质感,而每个人对重量的感知不同,那么何为“压手”呢?王纲怀就此提出了m 值的概念,该指标可以用来表示单位面积的平均重量,默认单位为克 / 平方厘米。通过数据统计,西汉草叶纹镜 m 值应为 1.5-2.0,西汉清白镜、铜华镜等常为 2.5-3.5,新莽官制博局镜当为 2.95,唐海兽葡萄镜多为 4.5-7.5,这为铜镜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多年来,王纲怀出版了《汉铭斋藏镜》《三槐堂藏镜》《唐代铜镜与唐诗》《日本蓬莱纹铜镜研究》《止水文集》《汉镜文化研究》《汉镜铭文图集》《汉镜铭文书法》《隋唐镜铭文图集》《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等近30部研究专著。今年年初,王纲怀的三本新书《宋元明清镜铭图集》《铜镜断代十讲》和《中国纪年铜镜:隋唐至明清》也顺利出版,形成了铜镜研究的完整体系。尤其是《中国纪年铜镜:隋唐至明清》的完成,对王纲怀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据王纲怀介绍,2008年,因为修订《唐代铜镜与唐诗》一书,他曾多次向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佩芬求教,彼此逐渐成为好友。2016年,他与陈佩芬商讨共同撰写一部《中国纪年铜镜》,由王纲怀负责两汉至六朝部分,陈佩芬负责隋唐至明清部分。结果王纲怀写好前面部分交给陈佩芬的时候,陈佩芬却突然去世了,几年来王纲怀一直对这件未了的心愿耿耿于怀。去年趁着疫情无事,王纲怀把它完成了,这既是为自己的铜镜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寄托了对老友的怀念。

王纲怀关于铜镜文化的著作

近年来,为了让私藏的铜镜有一个更好的归宿,被更多人欣赏到,发挥它们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王纲怀想到了捐赠藏品,而捐赠的首选对象就是母校清华大学,因为王纲怀认为清华大学的厚德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没有王纲怀的多次捐赠就没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铜镜馆藏。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他捐赠了中国铜镜和日本铜镜各100面;2016年,他再次向母校捐赠73面铜镜;同年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他将自己珍藏的西汉中期“必忠必信”铭草叶镜作为“贺礼”送出;后来他又分多次捐赠数十面铜镜,近期又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7面中国纪年镜。此外,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2019年他还向复旦大学捐赠铜镜118面。这次参加“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展,王纲怀又带来两面珍贵的铜镜。其中一面是西汉“见日之光”铭文镜,另一面端拱元年的纪年镜,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诗词镜,上面题有一首唐代诗人王绩的《醉后》:“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过,乘兴且长歌。”颇具“魏晋风度”的铭文也体现了王纲怀豁达的人生态度。

王纲怀藏北宋端拱元年纪年镜

对于捐赠,王纲怀表示,一方面受到了伯父王纪泽将全部藏品捐献给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自己晚年对人生的思考。他谈道:“人生很奇妙,年轻时总想占有,老年了却更喜欢分享。我的具体藏品、经历的人和事数不胜数,几十年来我的体会是,人活着总要为社会、为后人做点贡献,留点东西下来。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10个人、100个人这样做,我们就能一代一代地往前走。我既然收藏了铜镜,就做一些研究,写点东西,希望这些书能为后人继续前行扫地铺路,让‘后浪’们能够一浪更比一浪高。”■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