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安“东仓鼓乐”背后的文化传承│城市快讯

Image 2021-05-14

在千年古都西安,在中国古代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众鼓乐师,他们识得工尺谱,吹笙、笛、管,击方匣子、双云锣,坐堂鼓和战鼓紧密配合敲起来,他们聚集在一起演绎盛唐时期的宫廷燕乐。

“法曲”在鼓点声中“起目、慢板、快板、打击、吹奏”互相交替,演奏着东方古老的交响乐。而他们就是来自民间的西安鼓乐艺人,来自著名的僧派乐社--东仓鼓乐社。

人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典范之作

首先,“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每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乃至国情都不甚相同,所以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并不完全相同。

西安鼓乐在 200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仓鼓乐社就是西安鼓乐的传承者之一。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情怀,是中华文化根基的营养源泉,为树立民族自信、助力时代新征程注入着强大动力。

2006年4月,东仓鼓乐社进驻大唐芙蓉园,十五载人类非遗西安鼓乐文化传承深耕,让中外游客能够在观赏唐代皇家园林的同时,聆听来自中国皇室的珍贵鼓乐。

历经数年悉心打磨淬炼,在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文化集团的指导下,由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唐代宫廷燕乐《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仓鼓乐,已经正式对外公演。

剧目不仅带给观众穿越盛唐的绝美艺术享受,更将作为新时代之下中国5A级景区对人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之作,为中国旅游文化事业注入全新活力。

一段古乐,唤醒每一代人的共鸣与感慨。赵筱民老先生用方言的演绎解读,是这场演出的重要亮点。语言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载体,它的统一能够让文化更长久;方言与地域文化是共存共灭的关系。

人类非遗 传之有道

唐代宫廷燕乐《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仓鼓乐将原生态的东仓鼓乐二次提升升华,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尤其是古典音乐传统“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的要义,以及代代乐师以生命传承鼓乐灵魂的精神。

剧目通过全新的编曲和兼具故事性与娱乐性的呈现方式,在绚烂黑科技的加持下,将具有中国灵魂的西安鼓乐以感人的生命传承故事情节和传之有道的交互方式,让“千年活化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新编创形式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典演绎

世代保护

东仓鼓乐始于汉,兴于隋,鼎盛于唐,宋代进行了吸收改革,是代表中国的国乐。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著名的乐社之一,古称敬禄仓东仓鼓乐社,至明清时为皇官粮仓所属,是西安城极少数吃皇粮的官办鼓乐社。

时间来到近代,由于历史原因,东仓鼓乐社面临日渐凋零的落魄窘境。社员乐手因无法维持生计而相继离开,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后继无人,鼓乐社无人无地,一度难以为继,抢救西安鼓乐,刻不容缓。

从2006年开始,大唐芙蓉园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仓鼓乐开展保护抢救工作。

同年4月,东仓鼓乐社进驻紫云楼三楼,“文化+旅游”的模式为西安鼓乐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神秘的唐代宫廷室内音乐与紫云圣境相得益彰。

之后十五年间,东仓鼓乐社深耕西安鼓乐文化,抢救了大批工尺谱,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工尺谱)

保护传承

发展创新

“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东仓鼓乐传承人赵筱民说,鼓乐要坚持原汁原味,传统的“根”不能变,在这个基础上要大胆创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