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好书推荐|《孔子的故事》

Image 2021-05-14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作者李长之在文学批评上主张感情的批评主义,他说:“感情就是智慧。在批评一种文艺时,没有感情,是决不能够充实,详尽,捉住要害。我明目张胆地主张感情的批评主义”(《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和主张》,见《批评精神》,南方印书馆,1942年)。这使他对于所评论叙述的人物往往充满感情色彩。他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他用一枝传神的笔,让2500年前春秋时代的文化伟人孔子脱去圣人的外衣,从神坛上走下来,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的形象就活跃在字里行间。孔子也是人,他有七情六欲,也曾经历过挫折、苦难、彷徨,而孔子所以能成为孔子,就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信念,矢志不移。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是构建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和谐社会,整个《论语》的核心就是“仁”。“仁”就是要大家和睦共处,即仁者爱人。

《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却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历史材料在取舍选择上都做到有根有据,认真谨严、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几乎每一页都有相关的脚注。全书不过七万余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这些脚注看似不起眼,却凝铸着作者的历史眼光和不苟精神。

《孔子的故事》往往引用《诗经》和《论语》上的话,李长之把它们译成流畅生动的现代汉语,不仅准确地转译了原意,而且将口吻神态也惟妙惟肖地传递了出来。尤其是他的笔锋带情感,传递孔子的原话使人不觉,用得巧妙。他写孔子从事教育时的循循善诱,笔调从容和缓,有着人情的温暖和雍容博雅的风度;写孔子外交上的斗争,其勇毅果决的精神见于笔下,痛快淋离,慷慨激昂;而写孔子的死,则舒缓安详,不啻是一篇肃穆低回的挽歌:

一天清早,子贡来看孔子,孔子已经起身,正背着手,手里拿着拐杖,在门口站着,像是等待什么的样子。孔子一见子贡来了,就说道:“赐呵,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于是子贡听见孔子唱了这样的歌:

泰山要倒了,

梁柱要断了,

哲人要像草木那样

枯了烂了!

这是孔子最后的歌声,“哲人”是孔子最后对自己的形容。孔子唱着唱着就流下泪来。子贡感到孔子已经病重了。

子贡赶快扶他进去。这时又听见孔子说:“夏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东阶上的,周代人的棺材是停在西阶上的,殷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两个柱子中间的,我昨夜得了一梦,是坐在两柱间,受人祭奠呢。我祖上是殷人呵,我大概活不久了。”

孔子从这天起病倒在床上,再也没起来。经过七天,孔子在弟子们的悲痛中离开了他们。

李长之在其《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中评论司马迁写《孔子世家》时说“司马迁的精神,仿佛结晶在孔子的字里行间了,仿佛可以随意携取孔子的用语以为武器而十分当行了”,“其中有着纯挚的依恋,仰慕的情感在着”,这也似乎可以放在李长之所写的《孔子的故事》上,很值得孩子们阅读。

更多推荐

好书推荐丨让孩子爱不释手的中国地理

好书推荐丨宇宙认知大百科

好书推荐 | 百年孤独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