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何南方人重视宗族祠堂,北方人却没有这个传统?

Image 2021-05-14

很多人都曾在古装影视剧中,看见过古人在祠堂祭拜仙人的桥段。高大、宽阔、威严的祠堂中,供奉着家族中的诸多仙逝祖先。

那么为什么南方人重视宗族祠堂,北方人没有这个传统?主要的原因便是具有地域,以及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性。

纵观中国古代史中的历朝历代,但凡是大一统王朝无不以中原正统自居。而所谓的中原王朝的盘踞地,从广义上讲指的是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省份都被称作南方地区,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南方地区之所以会保留古老的传统和习俗,就是因为是中原正统。

“祠堂”作为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最初是由儒家学派提出并设立。所以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南方人特别重视宗族祠堂。

而北方人为什么没有这个传统?主要是因为在古代北方皆是游牧民族,纵然是建立了政权,也依然不改彪悍的作风。

在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中,人死之后的丧葬方式,基本上都是“天葬”, 所以根本没有入土为安的说法。

在这种前提下,也就谈不上立设立宗祠了,但是要想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就应该追根溯源,才能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第一、什么是祠堂?

简而言之祠堂便是儒家思想中,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一般情况下都会单独建造一座房屋,然后将所有逝去祖先的牌位,供奉在这间屋子里。

每逢祖先的忌日或者重要的传统节日,族人就会在族长的带领下,来到祠堂举行祭祀活动。

实际上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用于祭祀祖先之外,也可以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

在这里还大家还应该了解一点,那就是在非祭祀活动的时候,族亲们为了商议族内重要事务,也会在祠堂内举行会议。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之后,以祠堂为核心以祭祀为主旋律的祠堂文化,开始在南方地区大肆流行。

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都纷纷从国外过其他地区,奔赴自己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目的就是为了寻根溯源,找寻一下自己的“根”。

祠堂文化以同宗同族为代表,同一个姓氏和血脉的亲人,纵然远隔天涯海角,也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回到家乡并来到祠堂中。

为祖先敬香并行叩拜大礼,就是为了表达内心对祖先的敬畏,同时也预示着对同宗同族的认可。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祠堂文化,其实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共同建构了地域性文化的形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因为有祠堂文化的存在,才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能够拥有扯不断的根。

谈到祠堂文化,就不得不说宗族文化,它是由宗族长期演变之后,成为的同姓亲属集团。

“宗”指的是家族或具有同一个祖先的亲属,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宗族文化作为维系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条纽带,早已经成为了祠堂文化的内涵体现。

第二、北方人为何没有祠堂文化或传统

上文已经提到了在古代社会,北方地区居住的基本上都是游牧民族。

由于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或者说“逐水草而生活”,就连自己都没有固定的栖身之地,又怎么可能想到去设立祠堂呢?

最关键的是古代少数民族,他们的宗族观念十分单薄。这一点从文成公主入藏,亦或是清朝皇室公主入蒙中,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当时社会,公主嫁给单于或大汗之后,如果自己的丈夫死亡,那么她们便会按照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嫁给丈夫的爸爸、弟弟甚至儿子,当然这个儿子并非公主的亲生骨肉。

从这一点其实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来,北方没有祠堂文化的真正原因。如果从历史渊源角度进行分析,南方是中原正统地区。

南方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都比较完善,再加上南方的经济比较富庶,所以孕育出了很多大家族,这些都是祠堂文化诞生的重要契机。

但是在古代社会,因为北方地区十分贫瘠,再加上少数民族也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是,他们尚未经过教化。

这才导致家族观念淡薄,进而影响了池塘与文化的发展。当然,纵然北方曾经有过祠堂,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也早已经被损毁或推平。

结 语

祠堂文化和宗族文化就像两块基石,它们不仅支撑了家族成员的血亲关系,同时也从礼教方面告诉了世人,应该对自己的祖先充满敬畏之心。

祠堂中会放置家族祖先的牌位,当这个家族的后人祭祀祖先时,其实也会维系彼此之间的亲族关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