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作者蒋胜男:女性之间不是彼此的敌人,而是彼此的镜子
今年两会期间,一条“放宽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年龄限制”的建议引起社会热议,也让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进入公众视野。
从网络作家到人大代表,从文学创作到政策建言,蒋胜男何以多年来一直坚持“既为作家权益呐喊,又为社会进步发声”?
「网络文学是一个大花园,各种生态都允许生长才会更繁荣」
上观新闻:早在1999年,您就开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
蒋胜男:一开始,我是在“清韵书院”网站发表作品的。这个网站现在已不存在,但早期许多网络作者都曾在那里发文,比如江南、沧月、今何在等。
那个年代,上网的人尚且不多,在网上玩文学的更是小众,很多人不能持久,因为写小说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当时不仅没有稿酬,甚至还要倒贴钱买电脑并支付上网费用。不仅没有什么名利,常常连基本的署名权都难以保证,辛苦写出的文章,一转眼就被盗版或盗转,以至于有不少人选择了离开。
到了2004年,开始有一些网络作品得以出版,作者收到了稿费。虽然出版机会还是稀有的,但确实使网络文学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原来的社区也由BBS变为网站,原创作者在网站集结,带来巨大的流量,包括更多的跟帖和互动,甚至一部分读者也开始变成作者。
2008年正式引进付费模式之后,资本再次加速了网络文学发展。如今,各种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的加持,使网络文学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观新闻:一路走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触?
蒋胜男:对写作的热爱、对交流的渴望,让我在写作之路上继续走下去。最大的幸福在于,文学之路上有人同行。只要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能看到,有共鸣,我就感到很开心了。我的所思所想,我的欢乐痛苦,通过网络,通过文字,让千里之外的人能够和我同喜同悲,确实是莫大的幸福。
上观新闻:提起网络文学,多数人想到的还是玄幻、重生、穿越等题材。下一步,网络文学还会在老路上走下去吗?
蒋胜男:玄幻、重生、穿越这些题材,并不是网络出现之后才冒出来的新题材,明清笔记小说甚至更早的元代杂剧都有这些题材。网络时代的玄幻小说,其实也是时代“现实”的另一种反映。近年来的现代文、职场文、种田文已成为网络文学新的大类。
网络文学是一个大花园,各种花都要有,不能说牡丹最好看就全种牡丹。要看到,蔷薇也很美,狗尾巴草也生机勃勃。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种生态都允许生长,花园才会更繁荣、更有生机。
如今,网络像纸质书一样成为日常阅读的载体,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分界线也不那么分明了。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网络作家和网络阅读者,每个人的阅读量也会是从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们应当乐见这种文学的普及化,更多人可以拥有阅读的机会、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选择女性角色作为一艘船,载着时代与故事向前走」
上观新闻:您是学财会出身的,为何对历史题材创作情有独钟?
蒋胜男:我从小喜欢历史与文学。我的母亲是教师,家里有很多旧书,所以我的阅读生涯开始得较早。从少年时代起,课余生活便是在书海里度过的。放学后,还经常到母亲所在的学校图书馆自习。那个时候,书架上的书不多,我会将所有的书一架架看过去,喜欢的书甚至会看好几遍。
至今还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关于春秋战国历史的《东周列国志》。可能就是这本书,点燃了我对历史的兴趣。那一个个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有趣、有情、有故事的人物,让我对尘封的历史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
而财会专业的训练,培养了我严谨的态度和对数字的敏锐,而且能更唯物、更客观地去看待史实。
上观新闻:您被网友们戏称为“太后专业户”。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述“大女主”的故事?
蒋胜男:过去的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历史文学作品,更多的是由男作者和男读者共同建构的,中间塑造的女性离真实的人物有多远,可能是一个问题。当女性作者开始发声的时候,可以提供新的文本,或者给文学一种新的色彩。
我选择女性角色作为一艘船,载着时代与故事向前走。用她生命中的爱恨情仇,将读者带向那个遥远的年代。女性之间不是彼此的敌人,而是彼此的镜子,折射在家国命运的十字路口。
上观新闻:您是如何理解“大女主”的?
蒋胜男:我认为,第一标准是女性应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角色而存在。否则,就算有再多的“玛丽苏”情节加持,也和“大女主”丝毫没有关系。
在一些剧中,女性的作用、女性的对错,以是不是对男性有用为判断。但社会发展至今,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升。新社会的女性需要更好的参照物,让她知道遭遇爱情失败时该怎么做,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价值,以及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女性生而为人,不仅是要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还要是一个独立的人,在社会中有自己存在价值的人。这样的参照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而不必拘泥于哪个时代。
上观新闻:这其实也是对男性的寄语?
蒋胜男:对。在一个多变的时代,不论男女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做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如果还是拘泥于过去的印象,硬要去扮演某种角色,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甚至痛苦。
上观新闻:您是善于追逐热点的作家吗?
蒋胜男:其实不是我追逐“热点”,而是这个题材“到时候”了。我以历史上的女性为题材写出的作品,在构思和创作的时间上远远早于“大女主”热。比如《凤霸九天》在2004年就开始连载了,跟“大女主”热兴起隔了十几年。
“大女主”作品在某一时段能走红,归根结底是时代给予的机会,它是新时代女性群体诉求在文学上的精神映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二战以后,大量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有了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写再多“大女主”,也难以成为社会流行现象。
「创作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上观新闻:您希望读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收获什么?
蒋胜男:我希望能传递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不是让“古代人以现代为鉴”,而是理解历史人物所作出的决定必须根据过去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不应该是后人强加上去的。
历史人物在历史转折点作决定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清晰地知道对错。这只有后世才能评判。我们应当更多去感触他的心理轨迹,在面临选择的关头参照他处理事件的逻辑和方法。后世的知识是强加不到前世去的,但前世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可以为后世所参照的,这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现在的一些历史小说,不是现代人以史为鉴,而是古代人以现代为鉴,这就蛮拧巴了。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不能成为鉴证,而变成了历史功利主义。
上观新闻:具体来说,您的创作原则是什么?
蒋胜男:一位老师曾对我说:“戏就是写爱恨情仇的,先把这个写好了,再加入文化,加入思考,一步步把它抬高。你连爱恨情仇都没有,就拼命给人家讲文化,这和上思想政治课有什么区别?谁会花宝贵的娱乐休闲时间来听你训诫呢?”
20世纪90年代热播的一部历史剧,既有历史,又有精彩的故事、华美的服化道,给当时还年少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恰好印证了老师的教导——历史题材创作要做到位,必须处理好严谨的历史考证与丰富合理的剧情两方面关系。
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私底下,我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先把与故事有关的历史细节都做好,然后在这个结构上展开。如果光有想象力,而没有史实,那就是虚无。如果只有史实,却一点都不能发挥,那这个东西就是论文了。我的创作,更希望在不动大历史的框架下,去填充人物之间的情感细节。
历史小说在剧情和史实之间的把握,我觉得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剧情创作上,符合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要求;在历史大方向上尊重史实,细节上真实细腻重现时代的场景,同时尽量从历史资料中去架构骨架;在剧情演绎上,要努力切入全新的角度进行创新,但创新的同时要注意让故事结构、人物关系、情感纠葛、人物性格发展都符合逻辑,既要有生活的真实性,也要有人物性格的合理性。
上观新闻:这样的“穿针引线”,其实也很考验功力。
蒋胜男:是的,重点在于把时代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而不是在史料里穿插小说情节。
像“祥古山之变”“景宗改元”“澶渊之盟”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作为重要情节点在小说里展现。但如何把这些情节与主角之间联系起来,就需要去丰满人物的性格,继而由这些人物的性格去推动事物的发展。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人生如此,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如此。
上观新闻:没有灵感、写不出来的时候,您会怎么办?
蒋胜男:我会闭门,排除外界所有的干扰,自己静静地和一墙的书对话,和古人对话。过了一段时间,再走出来,走到现代社会,去关注时事,去和人们对话。
就像张爱玲说的,要听得到“市声”。我有时候会特意上菜市场买菜,会走过天桥,看那些人摆地摊,听他们讲有意思的事。
生活和创作,是一体两面的事。我会去体察生活,从身边的人事中获得一些感悟,那时候灵感就会翩然而至。
上观新闻:对于热爱文学、有志于创作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蒋胜男:我的建议是多看书、多看资料、多思考,并且勇于动笔。就历史文学创作而言,需要积累史料史识,建立史观。后面这一点,尤其重要。
文学创作其实是重新构建一个世界,所以需要广博的知识。在阅读和研究上,不仅需要打通文史,而且要接触地理、经济、哲学,甚至心理学上也要有所涉猎。
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广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各个体系架构之间会有相似和联系之处。这种求知的兴奋是广泛阅读的正反馈。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输出能力也十分重要。在真正创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知识模块方面的薄弱之处,这时可及时调整学习的方向。热爱创作、坚持创作,才能真正培养和提升文学功力。
蒋胜男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代表作有《芈月传》《燕云台》《天圣令》等